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农村养老情况调研报告——以XX区XX街道XX村为例范文(3741字)
中央坚强领导下,基本养老服务加快发展,内容逐步拓展,公平性、可及性持续增强。受出生人口数量减少、农村流出人口增多、外来人口流入缓慢、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等影响,农村养老服务需求结构也有所变化,赡养矛盾日益突出。2022年末全市常住人口132.8万人,同比下降0.23%。其中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24.09%,比全省(19.85%)高4.24个百分点,我市已处于中度老龄化阶段。近期,为深入了解当前农村老年人生活状况、养老需求和农村养老服务发展情况,驻村工作队通过座谈交流、走访调研、发放问卷等方式开展调研。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农村养老普遍面临供给与需求不匹配的结构性失衡,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必需的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服务有待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农村养老;养老服务供给
一、当前农村养老的主要模式
随着社会的变迁、经济的发展,农村养老已不再是单一的家庭养老,而是以家庭养老为主,其他养老方式并存的格局。
(一)家庭养老。这是当前农村最普遍的养老方式,主要是农村地域经济进展不平衡,短时间内不行能在全农村范围内建立、推广养老保险制度,决定了家庭养老会在相当长时间内成为农村养老的主要方式。其次,即使一部分老人拥有数目可观的养老金,但由于疾病缠身、自理力量较差,他们仍旧难以安度晚年。加上传统文化观念对农村老人生活习惯的感染和影响。“子孙满堂”的天伦之乐仍是他们所渴求的,老人对家庭人员的物质、精神依靠会增加。
(二)集体养老。集体养老是由家庭养老向社会化养老过渡的一种形式,目前农村集体养老的形式主要有“五保制度”和“养老院制度”。而五保户的供给条件严格,对于只有女儿的老人一般不予“五保”。其次,没有敬老院的农村地区主要由村组负责对“五保户”实行分散供给,养老保障也仅仅停留在维持温饱。在农村地区,很多符合条件的老人不愿享受“五保户”待遇,只要尚有一点点劳动力量,或者有亲人可以依靠,从内心来讲是不愿享受“五保户”供给的。
(三)储蓄养老。一种最典型的自我养老方式,即老年人依靠日积月累、勤俭节省的积蓄养老,但这种养老方式在农村越来越缺少有用价值。从农业生产中获得的收入有限,尽管辛苦劳作和省吃俭用,但盖房、子女教育、医疗等各项开支很大。到了晚年,积蓄难以保障养老的根本需求。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本文标题: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农村养老情况调研报告——以XX区XX街道XX村为例范文(3741字)
链接地址:http://www.gwzjk.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15288.html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