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磨稿子标题,这是第六把“符号锤”:短促的
今天,分享一下第六把“符号锤”——短促的力量。什么是短促的力量,直白一点,就是短标题。
有人说,标题像兵器,所谓一寸长、一寸强,一寸短、一寸险,还是用长标题保险。
当然,长标题有很多优势,一来如长江之水滔滔不绝,可谓气势恢宏;二来字数多兼容并包,可以把话说尽不漏项;三来标题长了,可以用的技巧就多了,回旋空间更大。
没错,长有长的好处,但也有它的短处。其中最大的短处就是:很难听全、不易记住。
大家设想一下,领导讲话的场景多数都是没有印发稿的,唯一的传播媒介,就是声音。这个时候,当你听到每一串标题都在20字以上,甚至是两句、三句的大长段,不知道是什么滋味。
当媒介主要是眼睛的时候,长标题“一寸长、一寸强”的优势就来了,因为眼睛可以反复看;当媒介主要是耳朵的时候,短标题就有了优势,因为耳朵只能听一次。
短标题的力量在哪里?自己初步梳理了三点:
一是以少胜多。为什么文言文都很简洁?因为古人写字不易,甲骨、金文难于刀刻,简帛纸张又很奢侈,那么只能惜墨如金了。
现在有了键盘,再加上复制粘贴,写字的成本也剩下一点电费了,于是我们丢掉了古人的优良传统——成本意识。本来3000字就能说清楚的事,非得洋洋洒洒万言书,这无形中增加了多重成本:浪费领导的口舌、浪费参会人的时间。
汪曾祺先生一直提倡说短话,他说,有时候短了,其实是长了,这是很划算的事情。他有篇短篇小说叫《安乐居》,文章结尾就一个字“嘿”,单字成段,简约至极,大家有兴趣可以找来看看。
二是言简意赅。前段时间读了江弱水的《诗的八堂课》,里面有一句话记忆深刻:真理一定是个瘦子,谎言才胖;真理也一定是根骨头,废话才肉。
毕加索画牛,是一组连环的画,一共十一幅,先是一头牛,皮毛蹄角俱全,然后越来越少,少到最后,就剩几根线条了,但你一眼看过去,就知道那是一头牛。
所谓片言居要、要言不烦。管用的道理都是言简意赅的,这时候我还得把消防队这个故事搬出来:如果你是消防部门的领导,你的队员正在一座马上就要爆炸的大楼里,这个时候就不要讲“大家要充分认识当前形势,迅速寻找撤退路线,并确保立即执行到位”这种话了,一个字就够了——“撤!”
三是节奏明快。短了,就有了节奏。从诗经的四字成句,到后来的五言、七言,一般的诗歌最多7字成句,杜甫《短歌行赠王郎司直》中的“王郎酒酣拔剑斫地歌莫哀”,这种11个字的诗已经顶天了。
去年12月,人民日报以《勇毅前行,中国经济行稳致远》为题,刊发了一篇评论文章,其中一段是这样的:
抗灾情、促弱苗、抢农时,夺取粮食丰收;畅循环、减税费、保主体,稳住经济大盘;强链条、增后劲、持续创新,掌握发展主动……在风雨中砥砺成长,于挑战中强筋壮骨,今天的中国经济不仅“体量”更大,而且“体质”更好、“免疫力”更强。
读完之后,是不是有一种酣畅淋漓之感?如果把这段文字换成长句,肯定不会有这种效果,这就是短句带来的节奏感、凌厉感!
以上是“心法”部分,下面我们进入“技法”环节。短标题短在字数,因此我们就以字数为标准来分类。那么到底几个字才算短标题呢?从实操来看,5字及以下都可算作短标题。
01五字部
五字标题既是短标题的“守门员”,又是“主力军”。一方面,作为字数最多的短标题,它的优势在于信息量够大,表述的多样性也更强;但另一方面,它的短板恰恰在于“不够短”,因此无论是节奏感,还是简约性都差了那么一点意思。
世间没有完美无缺,五字标题的战场适应性很强,出现的频率几乎也是最高的,这就够了。五字标题从结构上,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212”结构。就是前面一个二字词组、后面一个二字词组,通过中间“1”这个扁担给它挑起来。比如,去年,我们在稿子中反复出现的:
疫情要防住;
经济要稳住;
发展要安全。
还有仿写衍生出来的:
疫情要管死;
经济要放活;
民生要抓稳。
又如:
思想敢“破冰”;
行动敢“突围”;
改革敢“发力”;
作风敢“亮剑”。
再如:
站位有高度;
遇事有态度;
见识有广度;
待人有温度;
交友有限度;
说话有尺度;
胸襟有气度。
“212”结构很稳定,一般前面是“对象”,后面是“举措”,然后找副词或介词作为“扁担”,当然反过来也是可行的。
第二类是“2+3”结构。就是前面一个二字词组,后面跟个三字词组,这类标题也很常见。比如:
跑好接力赛;
打赢擂台赛;
夺魁锦标赛;
称雄拉力赛。
又如:
激发战斗力;
提升硬实力;
强化整合力。
又如:
抓住窗口期;
练出真功夫;
跑出加速度。
再如:
体现时代性;
把握规律性;
富于创造性。
第三类是“3+2”结构。就是把第二类颠倒过来,前面是三字词组,后面是二字词组。比如,讲全域旅游时,可以这样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