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米,事关千家万户,连着天下粮仓,关系国计民生。粮食是“政之本务”,粮食储备是“天下之大命”。从一粒种子到绿油油的青苗,到沉甸甸的麦穗,再到香喷喷的面食,寄托着农民的希冀,承载着国家的希望。
深知粮“辛”。“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绝大多数人儿时学会的第一首诗,真实描绘了农民田间辛苦耕作的画面。我是一名“80后”,自幼在农村长大,农活基本都干过,浇地、施肥、拔草、割麦子、掰棒子,时隔多年,依然记忆犹新。那个年代,机械化程度远没有现在这么高,没有联合收割机,割麦子用镰,掰棒子靠手,用“地排车”往家拉,年复一年,耳濡目染间深切体会到“锄禾日当午”的炎热,“汗滴禾下土”的劳累,“粒粒皆辛苦”的告诫。农田和粮食就是农民的命根子,这话一点都不为过,吃喝拉撒,养家糊口,全靠种地的收成维持生计。虽然自上大学后我便在城市里生活,但乡情难忘、乡愁渐浓,对农村有着深深的眷恋,对农民有着深深的敬意,对粮食有着深深的情感。据估算,一粒米从种子到走上餐桌,需要3072个小时,背后是农民们辛勤的劳作和洒下的汗水,正所谓“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本文标题:粮储工作心得体会范文:粮“辛” 粮“新” 粮“心”1804字
链接地址:http://www.gwzjk.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17364.html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