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建设研究范文(6566字)

2023-07-30 12:16:18 121
联系客服提示-公文范文网-试题试卷网-慧文公文专家库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建设研究范文(6566字)

在当下,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人们越来越关注生存环境和生活品质的改善,党的XX大报告再次对生态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目标,而本文内容就是在充分深度理解XXX总书记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我国绿色发展新阶段目标的基础上,围绕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分析现阶段我国生态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力图从中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一、生态建设概念

(一)生态建设的英文缩写简称为ECO,主要指针对易受人的干扰破坏和环境损害的现有生态系统所开展的环保修复与功能重建工作,它按照人的愿望加以合理设置,并充分运用当前的新型科技与环境体系,以达到人与自然环境相结合,实现人类社会经济效益、经济价值与环境保护效果的高度结合,以此引导人类走上更加持续、和谐良好的发展道路。可以说,生态建设工程是当前人类对自然规律深刻反思认识的新成果,是人类生态模式、人类文明发展和生态道路选择的重大进步。

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建立生态文明,并将生态文明作为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相隔了十五年后,党的XX大再次指出要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并重申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同时出台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标志着党对人与自然和自然规律的认识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彰显了党对生态环境治理敢于动真碰硬的决心,又进一步提醒广大人民群众要高度重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建设。

(二)马克思关于生态建设的基本理论。在人类社会关系的认知中,马克思主义从自然科学界是人的无机的躯体过渡到了人是社会有机体。马克思认为:自然界,就它本身并非人的躯体而论,是人的无机的躯体,人靠自然界生活。马克思以人的机体观点审视了人与大自然之间的联系,把大自然看成是人的无机的躯体,并指出人是大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阐述了大自然对于人的重要意义。同时,人也是在社会活动中的人。另一方面,人们在社会化领域中的各类实际行为都与自然发生了直接相互作用。但是,人们经过变动,使其自身同周围自然界状态相互隔离。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前言中表明,现在的社会并非坚固的结晶体,只是一种可以变动而且总是处在变动状态中的机体。是人们经过各种实际运动产生的一个社会生命体,这一生命体是由影响人类社会生活运行秩序的各方面要素组成,并且彼此之间能够相互影响。所以,人既是无机的躯体,又必须是社会有机体。由此可见,马克思的思想认识已经从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上升到了人是社会有机体,人与自然之间的基本联系,还必须通过在生产实践中得到建立,从而遵循着人与自然界共同发展的大自然法则。他还预言,如果人类在未来进入了共产主义社会,人们就必须和自然平等相处,达到自然生态与整个人类经济社会之间的高度和谐持续发展。他的有关自然观的理论为中国生态建设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我国生态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改革开放多年以来,国家虽在发展,可是在高速度发展的同时,我国却为此付出了相当高昂的环境代价,目前来看我国的生态环境形势为:我国生态环境仍在恶化,局部环境得到治理,治理环境能力还远远赶不上自然环境破坏速度,我国治理生态环境方面付出的经济成本也在逐步扩大,可以说中国之前的发展是靠透支环境和资源的代价取得的,我国对此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弥补,同时把生态建设工作摆在了十分重要的高度对待,生态建设问题已经越来越不容忽视。经过调查,目前我国生态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如果喜欢本篇内容,请赞赏鼓励哦!
尚未有人赏赞,赶紧来一个吧
查看更多>>
请选择打赏类型
¥0.01
¥1
¥365
¥188
¥99.99
¥66.6
¥52
¥6.66
¥6
赏赞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建设研究范文(6566字)

链接地址:http://www.gwzjk.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17511.html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

        0.02848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