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轻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
出处:东汉·陈忠《清盗源疏》。原文:“臣闻轻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故堤溃蚁孔,气泄针芒,是以明者慎微,智者识几。”
释义:严重的事都是以轻微的事为开端的,重大的事都是以微小的事为源头的。比喻:忽视小处可能会酿成大祸,要谨言慎行。
用法提示:从来都是“从小到大”“从无到有”“从一到二”“从浅到深”……反过来就不成了。一个人、一个单位、一个国家都要防微杜渐,在发现问题的苗头后,都应该把问题处理在萌芽状态,防止小问题酿成大祸患。这句话对当前党员的个人修养具有重要的启迪。加强共产党员的党性修养,树立和弘扬优良作风,必须要从细微之处开始,按照党性原则进行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和自我完善,然后才能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在公文写作中,在说到严肃党内生活、扭转党内风气的时候,可以用此句来起兴,引出下文。
2.堤溃蚁孔,气泄针芒。
出处:东汉·陈忠《清盗源疏》。原文:“臣闻轻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故堤溃蚁孔,气泄针芒,是以明者慎微,智者识几。”
释义:小小的蚂蚁窝,能够使堤岸溃决;针芒般大小的孔眼,也能使气泄掉。比喻:不注意小事细节,可能会出大乱子。
用法提示:小小的蚁穴、细细的针尖都能“兴风作浪”,乍听起来,还真有些匪夷所思。不过,也正是这种略带夸张的手法,深刻地告诫了后世之人,事物微小的渐变中往往孕育着巨大的质的飞跃,要对小事小节保持足够的清醒认识,虑于微,防于小;从小事小节上加强修养,从一点一滴中完善自己,严以修身,正心明道,防微杜渐。无论是处理工作还是个人作风,都要谨小慎微。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可以用作要求,比如,要牢记“堤溃蚁孔,气泄针芒”的古训,从小事小节上加强修养,在一点一滴中完善自己,谨慎做人做事,时刻保持公仆本色。
3.明者慎微,智者识几。
出处:东汉·陈忠《清盗源疏》。原文:“臣闻轻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故堤溃蚁孔,气泄针芒,是以明者慎微,智者识几。”
释义:明智的人,能够注意到细微之处,善于发现事物的根本。“几”,通“机”,指事物变化的因由、征兆等。
用法提示:有人说“明者慎微,智者识几”,以及“轻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堤溃蚁孔,气泄针芒”出自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郭陈列传》,这也没什么问题,因为范晔在《陈忠传》中收录了他的《清盗源疏》。但是,陈在前,范在后,所谓“出处”,应取前者。“堤溃蚁孔,气泄针芒”是从反面说的,用于警戒;“明者慎微,智者识几”是从正面说的,用于引导。不过,两者的“用武之地”是一样的。
4.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出处:春秋·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三章》。原文:“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释义:天下的难事,必从容易的做起;天下的大事,必从细微处着手。强调细节的重要性。
用法提示:现实生活中,有的人会把简单的事情弄得复杂,有的人会因为忽视细节而功败垂成。就拿反腐倡廉来说吧,只要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勇于正视缺点和不足,从自己做起,从现在改起,端正行为,自觉把党性修养正一正、把党员义务理一理、把党纪国法紧一紧,保持共产党人的良好形象,“世界将会变成美好的人间”。如果篇幅允许的话,“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一句也可以加上。
5.积羽沉舟,群轻折轴。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张仪列传》。原文:“臣闻之,积羽沉舟,群轻折轴;‘众口铄金,积毁销骨’。故愿大王审定计议,且赐骸骨辟魏。”西汉·刘向等《战国策·魏策一》也有收录,先后未定。
释义:羽毛虽轻,积多了也能把船压沉;东西虽轻,积攒多了也能把车轴压断。比喻:小小的坏事积累起来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用法提示:文中的“臣”是张仪自谓,这是张仪对魏哀王说的话。作风问题无小事,小问题置之不管,也会酿成大问题。“小洞不补,大洞吃苦”,也是这个意思。无论是改作风,还是反腐败,“大问题要抓,小问题也要抓”都是一以贯之的治理思路。从反对公款送节礼,到打击会所歪风,再到根除“舌尖上的腐败”,雷霆万钧的行动展示出共产党人不弃微末的决心。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提醒我们要注意苗头,尤其是不好的苗头,可以用于客观说理,或者对一系列的现象进行总结,后面可以是举例子,也可以是正面的解决办法。
6.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出处:北宋·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原文:“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释义:人做事常常因为不注意细节而失败,聪明勇敢的人大多被他所溺爱的人或事物逼到困境。比喻:不良的嗜好、习惯一旦养成,日后可能会成为成功的绊脚石。
用法提示:祸患常常是由一点一滴极小的不良细节积累而酿成的,纵使是聪明有才能的和英勇果敢的人也多半沉溺于某种不良的嗜好中,受其迷惑而陷于困顿。这是欧阳修在修《新五代史》时,对五代兴衰发出的感慨。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可以用在两个方面,一是不要忽视小的细节,二是不要不注意平时。“忽微”提醒我们要做到慎独慎微,不要以为吃点、喝点、拿点没什么,通往腐败的不归路往往就是从细节开始的。“所溺”提醒我们要勤“正衣冠”,一天一次是不够的,需要“每日三省”,养成勤“正衣冠”的习惯,就能收到防微杜渐之效。
7.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出处:春秋·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小雅·小旻》。原文:“不敢暴虎,不敢冯河。人知其一,莫知其他。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释义:非常害怕而微微发抖,如同处于深渊边缘一样,如若在薄冰上行走一般。比喻:存有戒心,行事极为谨慎。
用法提示:这一段中就有两个成语,“暴虎冯河”和“战战兢兢”。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多用于权力使用、廉政建设等党建方面,作为一种态度、一种习惯、一种要求。比如,党员干部手中的权力实为人民所赋予,为官者实为人民公仆,要做到“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在其位、谋其政,时刻警惕,处处小心。
8.贤者任重而行恭,知者功大而辞顺。
出处:西汉·刘向等《战国策·赵策二》。原文:“臣闻怀重宝者,不以夜行;任大功者,不以轻敌。是以贤者任重而行恭,知者功大而辞顺。”
释义:贤良的人,责任重大而做事谨慎;聪明的人,功劳伟大而态度谦让。这是在告诉我们一种为人处世的道理。
用法提示:这是秦攻赵前,苏秦对秦惠文王嬴驷说的话,他希望嬴驷能够做个贤者,做个智者。可惜,后来苏秦坚持“合纵”策略,反过头来对抗秦国。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可以用在个人的修养上,也可以用在成绩取得之后的勉励上。比如,“贤者任重而行恭,知者功大而辞顺。”越是身居高位,越要在心里装着一个“谦”字,做到欲有所止,行有所忌。
9.睫在眼前长不见,道非身外更何求?
出处:唐·杜牧《登池州九峰楼寄张祜》。原文:“百感中来不自由,角声孤起夕阳楼。碧山终日思无尽,芳草何年恨即休。睫在眼前长不见,道非身外更何求?谁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
释义:睫毛就在眼前却总是看不见,大道本来就在身上,还去何处求?比喻:目不见睫,人之无识;有道在身,不必向别处追求。
用法提示:这首诗的背后是四位大诗人之间的公案。长庆年间,张祜和徐凝同应贡举,争夺“首荐”名额。时任杭州刺史的白居易出了一道试题,二人进入决赛。结果,徐凝被评为第一,位居第二的张祜就气鼓鼓地去了池州,向正担任刺史的杜牧抱怨。杜牧一听,便写下这首诗安慰张祜,顺便表达对白居易的不满。在公文写作中,颈联的这句反问最有价值,它可以是对现状的逼问,也可以是对自己的反省。比如,“睫在眼前长不见,道非身外更何求?”在地方工作中,不能忽视最简单的规律,忘记最根本的原则,在大步朝前走的时候,我们始终要保持自己的初心。
10.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
出处:《孝经·诸侯》。原文:“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
释义:居于上位而不骄横,虽然位高却没有危险;控制礼节谨守法度,虽然满盈也不会漫溢。比喻:谨慎有度,谦虚有节,可以避免灾祸。
用法提示:《孝经》是儒家经典之一,作者不详,似非一人。纪晓岚在《四库全书总目》中写道,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言”,成书于秦汉之际,这种说法是目前大家都比较认同的。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可以用来要求为人处世要谨慎有度、谦虚有节,还可以用在廉政教育方面。比如,“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不断攻坚克难、加倍付出努力,努力实现新发展、迈上新台阶。
11.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出处: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九十二回《陈敬济被陷严州府吴月娘大闹授官厅》。原文:“月娘听见大姐吊死了,敬济娶唱的在家,正是冰厚三尺,不是一日之寒,率领家人小厮、丫鬟媳妇七八口,往他家来。”所以也作“冰厚三尺,非一日之寒。”
释义:冰冻了三尺,并不是一天的寒冷所能达到的效果。比喻:一种情况的形成,是经过长时间的积累、酝酿的。
用法提示:平心而论,《金瓶梅》中不乏名言警句,很多我们现在都还在用。不过,这句话却不是兰陵笑笑生的原创,他也是改自东汉王充《论衡·状留》:“河冰结合,非一日之寒。”在公文写作中,按照一般习惯,这句话多是贬义,用来形容不好的事情。比如,“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破冰之功,非一春之暖。对于“四风”问题,我们要态度鲜明,必须抓常、抓细、抓长,持续努力、久久为功。
12.作书与鲂鱮,相教慎出入。
出处:北宋·郭茂倩《乐府诗集·相和歌辞·枯鱼过河泣》。原文:“枯鱼过河泣,何时悔复及!作书与鲂鱮,相教慎出入。”
释义:写封书信给鲂鱼和鱮鱼,告诫它们出入都要小心谨慎,别再大意。比喻:万事小心,免得遭遇祸难。
用法提示:《枯鱼过河泣》是一首作于东汉末年的汉乐府古诗。汉乐府古诗很少有诗题,一般都以第一句作为诗题,就像这首。这首诗以鱼拟人,警告人们行动要小心谨慎,以免招来祸患。在公文写作中,这一联尤其适用于那些身居高位之人,提醒他们谨慎用权、小心用钱。比如,“作书与鲂鱮,相教慎出入。”反面典型是最有力的警示,可以让党员领导干部知敬畏、明底线、受警醒。
13.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出处:西汉·戴圣《礼记·中庸》。原文:“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释义:从最隐蔽、最细微的言行上就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质,所以,君子要学会慎独。成语“君子慎独”即出自于此。
用法提示:无论是在人前,还是在人后,存向善之心而努力自修的君子必须时时刻刻注意自己德性的修养,而不可以人前一套,人后一套。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的对象多是领导干部,多用在有关修身、党建方面的文章中,侧重于谨慎和反省,就是要时时叩问自己良心是否有愧。比如,“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很多贪腐官员在忏悔书中提到,第一次受贿时,内心总觉不安,这不安便是善根。如果此时能及时克制住贪欲,护持善心,也不至于滑向深渊。
14.好船者必溺,好战者必亡。
出处:东汉·赵晔《吴越春秋·夫差内传十三年》。原文:“臣(公孙圣)闻:‘好船者必溺,好战者必亡。’臣好直言,不顾于命,愿主图之。”
释义:善于撑船的人定会淹死,善于作战的人定会阵亡。比喻:有本领的人会因疏忽大意而招致灾祸。
用法提示:公孙圣,不是《水浒传》中的公孙胜,他是夫差的谋臣之一。不过他的“直言”并没有唤醒夫差,反而被夫差处死,尸体扔在胥山之下。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可以作为“艺高人胆大”的补充,即技艺越是高超,就越需要谨慎,环境越好,越需要小心。比如,“好船者必溺,好战者必亡。”在工作中敢作敢为、锐意进取的同时,在做人上也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另外,“好战者必亡”一句还可以用于提倡和平发展等方面。
15.好船者溺,好骑者堕。
出处:东汉·袁康、吴平《越绝书·外传记吴王占梦》。原文:“夫好船者溺,好骑者堕,君子各以所好为祸。谀谗申者,师道不明。正言切谏,身死无功。”
释义:喜欢乘船的人往往会淹死,善于骑马的人往往会摔伤。比喻:擅长某一技能的人,往往容易疏忽大意,遭到意外的失败。
用法提示:这段话也是公孙圣对夫差说的话,那为什么和《吴越春秋》中的不一样呢?因为两本书的作者不一样,虽然都是记录几乎同地方、同时期的历史,却也会在文字上稍有不同。毕竟,“史记”不是照片。在公文写作中,“好船者溺,好骑者堕”与“好船者必溺,好战者必亡”意思相同,用法也相同,当然,后者还可以用于和平方面。比如,“好船者溺,好骑者堕。”在现实生活中,如不引起重视、防微杜渐,这样的问题就会不断出现。
16.禁微则易,救末者难。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丁鸿传》。原文:“夫坏崖破岩之水,源自涓涓;干云蔽日之木,起于葱青。禁微则易,救末者难,人莫不忽于微细,以致其大。”
释义:禁止事情于开端时容易,抢救事情于终结时困难。比喻:小节易制,大错难救。
用法提示:这是东汉太常丁鸿写给汉和帝奏疏中的话,同时也告诫我们,小节易制,大错难救,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形成、发展、衰亡的过程,从事情小的量变开始阶段就入手矫正,才不会酿成不可救药的质变后果。这句话的意思有点儿像“扼杀在摇篮里”,就是还没等某种事情发生或者某种势力发展起来,就把它消灭掉,使它消灭在萌芽的状态。所以,在公文写作中,它的应用对象也可以是作风等问题。
17.君子慎始,差若毫厘,谬以千里。
出处:西汉·戴圣《礼记·经解》。原文:“《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厘,谬以千里。’此之谓也。”
释义:君子开始时就应特别仔细谨慎,因为开头相差虽仅有毫厘,结果就会相差千里。比喻:开始时虽然相差很微小,结果也会造成很大的错误。
用法提示:《礼记》说是“《易》曰”,但是现存的《周易》中并没有这句话。千年沧桑而过,不知道我们到底错过了多少。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可以用来陈述防微杜渐的道理,警告大家防贪、防腐、防滥用权。比如,“君子慎始,差若毫厘,谬以千里。”党员干部要自架“高压线”、自设“防火墙”,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本文标题:写材料谨慎(谦虚)主题实用古语集锦(17条)
链接地址:http://www.gwzjk.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23240.html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