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推进“第二个结合”的实践探索及启示范文(5530字)

2023-09-19 09:11:35 123
联系客服提示-公文范文网-试题试卷网-慧文公文专家库

X课:延安时期中国共产X推进“第二个结合”的实践探索及启示范文(5530字)

自XXX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X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首次提出“第二个结合”的命题以来,X不断深化对“第二个结合”的规律性认识,并将其列为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之一。XXX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着重强调了“第二个结合”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紧密联系。延安时期,中国共产X已经初步形成了推进“第二个结合”的理论自觉,并将其运用于构建新民主主义文化体系的实践探索,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总结和学习延安时期X的历史经验,对于新时代深刻把握和推进“第二个结合”,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重要指导借鉴意义。

一、延安时期中国共产X推进“第二个结合”的实践探索

1.目标设立:回答“中国向何处去”的时代课题。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X人提出了“中国向何处去”的重大命题,认识到需要建立起文明先进的中国,从而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第一,打破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文化形态。毛泽东指出,彼时中国阶段性的革命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必须坚持以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文化思想为领导,革除传统文化中的反动部分,在思想文化领域推进社会形态的革新。第二,批驳非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潮。面对国内存在的不少反对曲解马克思主义、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声音,以及X内存在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问题,毛泽东指出,应用马克思主义批判地总结历史文化,与此同时按照中国的特点应用马克思主义。第三,发挥统一战线的凝聚力量。毛泽东非常重视X员干部学习历史文化,并鼓励先进知识分子研究民族史,以此凝聚民心。张闻天也认为马克思主义要求认识中国历史文化的传统与特点,他指出“对于动员全国最大多数的人民参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必定有很大的帮助。”改造与利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于维护团结抗战的局面、争取抗日战争全面胜利具有重要意义。

2.样态创新:彰显新文化的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延安时期,中国共产X人认识到新文化应是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具有民族特点的、民族形式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成果,具有民族性、科学性和大众性。第一,新文化的民族性。毛泽东指出,新文化不应是割断历史的文化,既要建立起同其他进步文化的相互吸收、相互发展关系,又要注重与中华民族的特性相结合。整风运动期间,毛泽东批评了部分X员干部“言必称希腊”的作风,号召全X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历史文化,更加深入地认识和解决革命实际问题。第二,新文化的科学性。X中央开展了系统性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和传播工作,成立马克思列宁主义学院,并出版了X报X刊、学习材料、领导人著述、社论文章、历史文化以及自然科学类著作等出版物。第三,新文化的大众性。X中央开展扫盲识字运动,利用传统经典作品让人民群众理解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和X的政策方针,增强了人民群众的政治觉悟和革命热情。建立多样化的文化社团组织,改造和利用深受人民喜爱的传统文化形式,这一时期出现了众多刻画革命抗战和人民劳动生产生活面貌的诗歌、小说、戏剧等文艺作品。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如果喜欢本篇内容,请赞赏鼓励哦!
尚未有人赏赞,赶紧来一个吧
查看更多>>
请选择打赏类型
¥0.01
¥1
¥365
¥188
¥99.99
¥66.6
¥52
¥6.66
¥6
赏赞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党课: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推进“第二个结合”的实践探索及启示范文(5530字)

链接地址:http://www.gwzjk.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23674.html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

        0.02922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