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材常考古代文化常识汇总14905字

2023-10-08 17:23:56 124
联系客服提示-公文范文网-试题试卷网-慧文公文专家库

高中语文教材常考古代文化常识汇总14905字

(选择性必修上册)

《论语》十二章

 

1.《论语》:成书于战国前期,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

2.孔子,被后世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孟子是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后世将其与孔子合称为“孔孟”;除此以外,儒家的圣人还有复圣颜回、宗圣曾参、述圣子思、后圣荀子。

3.士:中国古代社会中具有一定身份地位的特定社会阶层,后演变为对知识分子的泛称。

士的阶层很早就出现了,在西周、春秋时代,士在政治上居于卿大夫之下、庶民之上,处于贵族的最底层。

提出“士”的理论标准的是孔子。“士”和“君子”的概念有时基本上是重叠的,若细分,则“士”的德行修养要比“君子”略低,也可以说“士”是有志于成为“君子”的人。

春秋战国时期是“士人”的形成期,当时群雄割据,战乱频繁。诸侯贵族,如春申君、孟尝君等,都以“养士”为时尚,最多时可达数千人。士则靠自己的一技之长依附于贵族,为他们提供各种服务。  

战国时的“士”,有著书立说的学士,有为知己者死的勇士,有懂阴阳历算的方士,有为人出谋划策的策士等。

士大夫是古代中国对于社会上的士人和官吏的统称。他们既是国家政治的直接参与者,同时又是社会上文化、艺术的创造者、传承者。在宋代,科举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士人纷纷应举,经科举起家而得官职,成为士大夫。

《大学之道》

1.《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春秋战国时期曾子所作,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位居“三礼”之首,是“五经”之一,也是“十三经”之一。

3.庶人:平民,百姓,无官爵者,具有自由身份的劳动者。周代统治族居住在国中(城内)及国郊,称为国人。国人中的上层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下层为庶人。大部分庶人居于城郊,耕种贵族分给的土地,承担着沉重的义务。在一定条件下,庶人有可能转化为贵族等级成员,如以军功晋升为士﹑大夫等。史籍中也常见夺官的官吏及削籍的宗室被免为“庶人”的记载。唐以后,庶人一词使用渐少,逐渐为“民”“百姓”“黎庶”“庶民”等所取代。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如果喜欢本篇内容,请赞赏鼓励哦!
尚未有人赏赞,赶紧来一个吧
查看更多>>
请选择打赏类型
¥0.01
¥1
¥365
¥188
¥99.99
¥66.6
¥52
¥6.66
¥6
赏赞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高中语文教材常考古代文化常识汇总14905字

链接地址:http://www.gwzjk.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26151.html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