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年广东深圳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及答案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党的二十大吹响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进号角。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强大的物质基础,也需要更为主动的强大精神力量。如果说,文艺工作者是生产精神伟力、精神引力的“工程师”,那么,包括“文艺评论两新”在内的广大文艺评论工作者就是参与工程生产建造的“监理师”,其天职就是和创作者一道确保文艺作品这一特殊精神产品的质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
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一刻都离不开文艺的滋养和支撑,都离不开文艺工作者的担当和作为。文艺评论应在增强历史自觉、历史主动上持续发力,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看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来龙去脉,秉承辩证的、全面的、发展的科学观点,去审视一切文艺作品、文艺现象、文艺思潮,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要害找规律,方能给出真正客观权威的文艺评价。
(摘编自中国艺术报《文艺评论须增强历史主动》)
材料二:
“文艺评论两新”是文艺评论新组织与新群体的简称。随着越来越多的新文艺组织和新文艺群体在文艺创作的各个环节展现风采、发挥作用,“文艺评论两新”即具有独特、自由、民间等特性的评论力量也越来越多地在各类媒体尤其是网络平台发表意见、传达思想。它们发表意见直接、自由、犀利、“出圈”,尤其是网络名人、大V等往往会以“不容于己”的方式发声,其影响不可低估。
置身众声喧哗的融媒体时代,文艺批评多表扬而少批评。除了在自媒体公众号上能看到一些真实的批评文字以外,在许多主流严肃媒体上,表扬式谀评仍是其唱响的主旋律。这种评论,对文艺事业起到的是糖衣炮弹的捧杀作用。面对快速发展的网络文学、网络文艺,许多传统批评家犹如老虎啃天、无处下嘴,其权威性、专业性被瞬间“解构”——用传统文艺批评理论解析,网络作家、网民读者不会信服。而那些“在线批评、随时动手、自由抒怀”的另一种“批评家”,因其批评不专业、较随意,同样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因此,如何让两者尤其是“文艺评论两新”的批评升华转型,如何让它们发出既犀利真实又科学专业的声音,就成为了文艺评论界的重要任务和光荣使命,这需从两个方面入手:一要完善“文艺评论两新”自身价值体系,二要履行好对文艺创作的价值引领职责。
毋庸置疑,相较于传统严肃的文艺批评,“文艺评论两新”有着更为灵活而完备的发声机制,往往更能摸准受众的心理,抓准发声的时机,从而准确覆盖特定人群和目标受众。如今主流严肃文艺批评家对民间、网络的影响力在不断下降乃至式微——他们对新兴的艺术形式不够关注和重视。而与主流严肃文艺批评相比,“文艺评论两新”有独特的“杠杆”作用。因为“文艺评论两新”属于关键少数,往往能起到以个体发声撬动宏观舆论的作用。但“文艺评论两新”也有很强的“原子”特性,批评者往往如满天星般地散落于网络空间“元宇宙”之中,很难对他们进行系统性对接,这就给组织和引导带来很大困难。而网络名人、“大V”、个人公众号等自媒体,在民间社会、网络空间拥有相当大的话语权,他们之中难免有些人专业水平不高、评论态度不严谨,这部分人所开展的文艺批评往往流于情绪化、极端化,缺少针对性、建设性,使用所谓“极端话术”,造成了很多不良影响。因此,建立公正、专业、理智的“文艺评论两新”非常重要。“文艺评论两新”只有完成自我价值体系的建构,使之步入科学、公正、专业的轨道,才能发挥好对文艺创作的价值引领作用。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本文标题:2022-2023年广东深圳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及答案(Word版)
链接地址:http://www.gwzjk.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26874.html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