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TOP二十名校2024届高三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3-10-22 17:33:31 125
联系客服提示-公文范文网-试题试卷网-慧文公文专家库

河南省TOP二十名校2024届高三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相继采用“培育”“铸牢”“打牢”等具有人工构设内涵的词汇,持续性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这种通过政治主体有计划、有目的地优化和完善政治社会秩序,建构集体认同的观念和行为,是中国系统探索现代化道路的重要组成。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在现代化情境、历史传统与国内外约束下的现代性认同建构,包含国内治理与全球治理的双重意蕴。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项重大的现代化事业。对于“统一多民族国家”而言,始终要处理的核心问题是实现政治理性化建制与社会规模的有机结合。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与建设理论,对内推翻阶级压迫和剥削,对外实现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为统一多民族国家赋予了领土主权、人民性国民身份与大众性民族认同的政治内涵,从而实现了传统中国历史文化认同向现代国家认同的转化,这是中国在“站起来”阶段的一项重大现代化成就。在中国走向“强起来”的历史阶段,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化与巩固,对内关系到国家治理的制度效能,对外则关系到全球治理的参与限度,因而具有国内治理与全球治理的双重意蕴。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国内治理意蕴。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以一种有机的关联,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理解三者的关系,成为解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密码,也是认识中国国家治理特定内涵的关键。首先,中华民族是一个国家民族,不是简单的历史演化与民族交融的自然结果,需要现代国家治理制度的坚实支撑。其次,中华民族不仅是一个国民共同体,而且还是一个多民族的民族聚合体,中华民族的双重属性决定了现代化建设必须直面社会规模的内在约束。最后,与西方通过“民族”整合国民的单一路径不同,中国以“五个认同”为价值核心,形成了领土整合、国民整合、制度整合等多元化的系统性整合机制。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如果喜欢本篇内容,请赞赏鼓励哦!
尚未有人赏赞,赶紧来一个吧
查看更多>>
请选择打赏类型
¥0.01
¥1
¥365
¥188
¥99.99
¥66.6
¥52
¥6.66
¥6
赏赞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河南省TOP二十名校2024届高三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链接地址:http://www.gwzjk.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28005.html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

        0.03122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