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内部控制审计监督评价工作的调研报告
内部控制是风险管理的主要机制和重要组成部分,与XX大报告中强调的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深化“三不一体”建设具有紧密的内在逻辑关系。
一、内部控制的提出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对财政资金分配使用、国有资产监管、政府投资、政府采购、公共资源转让、公共工程建设等权力集中的部门和岗位实行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定期轮岗,强化内部流程控制,防止权力滥用”,为行政事业单位加强内部控制建设指明了方向。随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财政部关于加强政府采购活动内部控制管理的指导意见》等制度相继出台,同时将内部控制审计评价纳入了审计监督的职责范围,并且日益重视。
二、内部控制的主要涵义
(一)内部控制的定义。是指单位为实现控制目标,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
(二)单位内部控制的目标。主要包括合理保证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
(三)单位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应当遵循的原则。全面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贯穿单位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实现对经济活动的全面控制。重要性原则,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内部控制应当关注单位重要经济活动和经济活动的重大风险。制衡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在单位内部的部门管理、职责分工、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适应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单位的实际情况,并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单位经济活动的调整和管理要求的提高,不断修订和完善。
(四)单位进行风险评估应当重点关注的方面。内部控制工作的组织情况,包括是否确定内部控制职能部门或牵头部门;是否建立单位各部门在内部控制中的沟通协调和联动机制。内部控制机制的建设情况,包括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监督是否实现有效分离;权责是否对等;是否建立健全议事决策机制、岗位责任制、内部监督等机制。内部管理制度的完善情况,包括内部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执行是否有效。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工作人员的管理情况,包括是否建立工作人员的培训、评价、轮岗等机制;工作人员是否具备相应的资格和能力。财务信息的编报情况,包括是否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对经济业务事项进行账务处理;是否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编制财务会计报告。
(五)单位内部控制的重点领域。包括预算管理,收支管理,政府采购管理,资产管理,建设项目管理,合同管理。
(六)单位内部控制的控制方法。包括: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合理设置内部控制关键岗位,明确划分职责权限,实施相应的分离措施,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工作机制。内部授权审批控制,明确各岗位办理业务和事项的权限范围、审批程序和相关责任,建立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和会签制度,相关工作人员应当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办理业务。归口管理,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按照权责对等的原则,采取成立联合工作小组并确定牵头部门或牵头人员等方式,对有关经济活动实行统一管理。预算控制,强化对经济活动的预算约束,使预算管理贯穿于单位经济活动的全过程。财产保护控制,建立资产日常管理制度和定期清查机制,采取资产记录、实物保管、定期盘点、账实核对等措施,确保资产安全完整。会计控制,建立健全本单位财会管理制度,加强会计机构建设,提高会计人员业务水平,强化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规范会计基础工作,加强会计档案管理,明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会计报告处理程序。单据控制,要求单位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单位的经济活动业务流程,在内部管理制度中明确界定各项经济活动所涉及的表单和票据,要求相关工作人员按照规定填制、审核、归档、保管单据。信息内部公开,建立健全经济活动相关信息内部公开制度,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单位的实际情况,确定信息内部公开的内容、范围、方式和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