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最新热点时评素材 两会、妇女节变女神节,本质是消费主义的陷阱、老题新解

2023-03-14 11:31:54 11
联系客服提示-公文范文网-试题试卷网-慧文公文专家库

高考作文最新热点时评素材两会、妇女节变女神节,本质是消费主义的陷阱、老题新解

01是否女神

“女神节”“女王节”,不失为解读新时代女性精神风貌“窗口”

红网段官敬2023-03-08

三月可爱,莺飞草长。第113个“三八国际妇女节”到来,向广大妇女同志表达节日祝福和良好祝愿。不难发现,现代女性更倾向于用“女神节”“女王节”来替代“妇女节”的叫法。当然,前者一般为未婚女性,后者通常称为已婚女性的专属。所谓,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妇女节被称为“女神节”“女王节”,往往蕴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文明繁荣发展的轨迹,同这个女性自由全面发展和自力更生的现代文明话语体系紧密关联。

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半边天”,“她力量”在各行各业都不乏佼佼者。从乡村振兴的英雄典型黄文秀,到科学殿堂级的先锋人物呦呦,再到疫情防控最前线的冲锋天使陈薇等等,无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中勤勉为公、担当作为、无私奉献的先进榜样,彰显了巾帼不让须眉、红颜更胜男儿的精神风貌和崇高品格。可以说,“女神节”“女王节”正是对新时代女性敢于负责、勇毅担当、甘愿牺牲的博大胸怀和非凡气质的直观诠释。

相对于“妇女”一词来说,“女神”“女王”除了传统妇女质朴、纯真、勤劳、善美的正面形象,更赋予了精神的独立、思想的多元、人格的挺、自由平等的追求等立体理念。打破了人们一贯认为“家庭主妇”等固化的定向思维,“女神”“女王”一定程度上是女性个性张扬、时代变迁、文明进步的微观注脚,象征着新时代女性更为广阔的价值追求、更为崇高的使命任务,凝聚起“她力量”于新征程书写更为绚烂的历史篇章和光辉奇迹。

上有青之长天,下有渌水之波澜。建功新征程,奋进新时代,每个人都是建设者、参与者、奋斗者、见证者,新时代女性焕发出无畏无惧、独立自由、追求崇高、勤勉务实的精神作风,不失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一笔宝贵财富和精神宝库。建立健全妇女权益保护机制,补齐少数农村地区、偏远落后地区妇女保护的短板,让每一个“她”都能感受到新时代文明发展的阳光雨露,让越来越多的新时代女性昂首抬头、奋发作为于新时代之路,共同创造更加缤纷色彩的幸福生活。

当然,凡事过犹不及。“女神节”“女王节”并不等同于“妇女节”可以过度消费、娱乐虚无化。且知,“妇女节”本身传递的是一种自由平等的精神理念,是自尊、自立、自强、自信的价值凝结。事实不容否认,存在不少商家故意炒作概念,为了达到某种营销推广目的,将“妇女节”泛娱乐化,这种现象和心理应予杜绝。但是,正视“女神节”“女王节”背后的社会逻辑和时代特征,不失为解读新时代中国女性精神风貌的窗口,咂摸女性同志自由独立和自我彰显的内心意愿。

妇女节变女神节:本质是消费主义的陷阱

红网陈子秋2023-03-08

3月8日,是法律规定的妇女节,今天#妇女节不是女生节不是女神节#话题冲上热搜,引起网友热烈讨论。讨论网友中,部分女性表示支持该观点,部分仍然拒绝妇女称谓,认为自己不是“妇女”而是“女神”。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其定义是未满14周岁的女性为幼女;满14周岁(含14周岁)的女性为妇女。女者,指未婚女子;妇者,指已婚女子,故妇女泛指女性。确实,女神一词听起来更有赞美、仰视的意味,但仔细分析玩味,“女神”一词多少带了些社会给女性附加的刻意修饰的色彩,似乎只包括年轻靓丽的青年女性,而将同样身份的中老年女子排除在外了,远不如“妇女”一词来的客观中性有力量。

此外商家也利用了“女神”一词刺激消费,售卖针对“女神”的非必要产品。例如淘宝等购物网站上的商品俨然已贴上“女神节高级礼物”“女神节蛋糕装饰”等标签,而在这一天的各大软件首页推送也和女神节有关,很少出现妇女一词。商家也针对女神节开展促销活动,利用消费者心理,刺激购买许多非必要产品以达到巨大购买量的目的,对于消费者来说,则是一笔原本不必要的支出。

其实,女性不必用女神一词束缚自己,真正的所谓女神是来源于内心,而非外在物质,当然,也可视作为对自己的奖励,但这得是建立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购买生活必需品或者满足自己精神层面需要的商品,绝非是为了立女神人设而消费,杜绝活在“他者”的眼光之中。

从法律规定的名词定义来看,“妇女”一词包含深远,年轻人可以过妇女节,母亲奶奶辈也可以过妇女节。女性应该正视自身,理性消费,不掉入消费主义的陷阱之中,同时,呼吁社会也正视女性,少带些弱势词语的修饰,少一些偏见吧。

妇女节变成“女神节”背后,不仅仅是节日议题的改变

红网谭嘉雯2023-03-08

3月8日,是国际妇女节。自20世纪初妇女节的确立,这个节日就一直含有深刻的政治意义。然而近年来,随着商业高速的发展,妇女节逐渐变成“女王节”“女神节”,失去了其原有的独特政治意义,慢慢沦为一个消费符号,仿佛“变了味”。

或许有人认为,从妇女节变成“女神节”,不过是名称的改变和节日内涵的新发展。然而,妇女节变成“女神节”,背后绝不仅仅是节日议题。想要明白此现象背后的底层逻辑,就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妇女节的历史。

设立国际妇女节的想法是最先产生于20世纪初。1910年,克拉拉·蔡特金起草了《关于争取妇女选举权基本原则的决议案》。这个决议案规定,“各国社会主义妇女每年要有一个节日,其主要目的是帮助妇女获得选举权,必须按照社会主义原则并连同整个妇女问题一起对待妇女的选举权要求。”从中不难发现,早期妇女节的设立,就是为了夺回妇女应有的权利,争取妇女解放。

而在中国的1924年,第一个公开纪念“三八”国际妇女节的活动在广州举行。在大会上,中央执行委员会妇女部部长何香凝发表演讲,介绍了“三八”妇女节的由来及纪念它的意义,痛述了广大妇女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压迫下所遭受的种种苦难,鼓励妇女坚决地走“打倒封建主义,打倒帝国主义和妇女自求解放的道路。”在中国,早期对妇女节的庆祝,同样与妇女解放运动息息相关。

从历史事件本身来看,在妇女节诞生与发展早期,妇女节都与妇女解放运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另外,从历年来的国际妇女节联合国年度主题中,也能窥得一隅。从1998年的“妇女与人权”,到2004年的“妇女与艾滋病”,再发展到去年的“性别平等共创可持续未来”。从争取最基本的人权,到追求各方面的性别平等,在女性地位不断提升的历史进程中,妇女节始终承担着激励女性的一个重要角色。

让我们回到如今。谈到妇女节“变味”,我们先来谈谈“妇女”一词。妇女,是成年女子的统称,在大众的印象里,也常常象征着女性劳动者,本是个普通的概念。但由于女性消费力的强大,为了谋取更多的利益,消费主义联合大众媒体,慢慢建构着社会对女性“理想形象”的定义——“精致,漂亮,幼态化”,以“高级女人用高级的”“别在美丽的路上敷衍自己”等广告语,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女性的认知结构和审美取向。因此,在以这种畸形的“理想形象”为审美标准的社会环境下,“妇女”这个词似乎显得不太符合主流审美。由此可见,消费主义对审美标准的建构,促进了“妇女”一词被“冷遇”,“女神”一词被推崇的局面的诞生和发展,这与妇女节的“变味”有着重要联系。

接着,让我们把注意力聚焦到妇女节本身。其实现当代,在很大程度上,消费主义取代了妇女节的女权主义政治立场,将妇女节于无形之中“去政治化”。原本象征着妇女解放和独立的妇女节,被吹捧成了“女神节”,沦为企业家利益收割的工具。肆意生长的商业环境中充斥着诸如“对自己好一点”“男人爱你,就要给你买xx”等糖衣炮弹式的广告,将消费作为妇女节潜在的唯一答案,让许多女性在自己的节日里被捧杀。在对妇女节本意的无数次曲解中,最终实现将女权主义议题“去政治化”的目的,使女权主义失去其在公共领域讨论和争辩妇女问题的理由。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如果喜欢本篇内容,请赞赏鼓励哦!
尚未有人赏赞,赶紧来一个吧
查看更多>>
请选择打赏类型
¥0.01
¥1
¥365
¥188
¥99.99
¥66.6
¥52
¥6.66
¥6
赏赞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高考作文最新热点时评素材 两会、妇女节变女神节,本质是消费主义的陷阱、老题新解

链接地址:http://www.gwzjk.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3990.html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