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区域
1、概念:地球表面的空间单元,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2、特征:层次性、整体性、差异性、可变性、开放性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
1、两地自然环境的异同
长江三角洲 | 松嫩平原 | ||
相同点 | 都是平原;都位于季风区,雨热同期 | ||
不同点 | 地理位置 | 位于30°N附近,东部沿海中部; | 位于43°N——48°N,地处东北地区的中部 |
气候条件 | 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较好 | 温带季风气候,大陆性稍强 | |
土地条件 | 水稻土、水田、人均耕地少 | 黑土、旱地、人均耕地多 | |
矿产资源 | 贫乏 | 石油资源丰富 |
2、地理环境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长江三角洲 | 松嫩平原 | ||
农业 | 耕作方式 | 水田耕作业为主 | 旱地耕作业为主 |
主要粮食作物 | 水稻为主 | 春小麦、玉米为主 | |
主要经济作物 | 油菜、棉花 | 甜菜、大豆 | |
作物熟制 | 一年两熟或三熟 | 一年一熟 | |
备注 | 水产业较发达 | 西部适宜发展畜牧业 | |
工业 | 综合性工业基地 | 重化工业基地 | |
商业 | 商业贸易发达 | 沿边商业贸易较为发达 | |
人口和城市 | 人口稠密,城市众多 | 相对地广人稀,城市较少 |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
1、开发早期——水土条件限制区域农业发展
2、农业社会——科技的发展使原来的制约性因素被克服,甚至成为有利条件,长江中下游平原成为主要粮食产地和桑蚕、棉花产地
3、工业社会——长江中下游平原人均耕地少,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低,粮仓地位和棉花生产地位下降。
第二节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一、地理信息技术
1、概念: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
2、类型: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
3、应用领域:
(1)区域地理环境研究: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
(2)大众化应用:导航等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本文标题:山西省高二地理下学期复习知识点9页
链接地址:http://www.gwzjk.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45540.html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