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分析
四年级上册教科书由“声音”、“呼吸与消化”和“运动和力”三个单元组成。
在周围的生活环境里, 我们总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 大自然的风声、 雨声、 雷声, 乡间的蛙声、 鸟鸣声, 城市里的汽车声……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学生怎么学习声音呢? 他们看不到它, 也摸不到它, 但他们能感受到它并能提出很多关于声音的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又是怎样传播的? 声音为什么有的高、 有的低、 有的弱、 有的强? 声音的高与低、强与弱是怎么变化的? 我们能控制声音吗?
“ 声音” 这一单元共 8 课时, 是为 4 年级学生设计的, 里面的一系列活动可以帮助他们找到上述问题以及他们可能还会问到的一些声音问题的答案。本单元的前半部分, 学生将探索一些关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声音振动的频率与音高、 声音的振幅与音量的关系的基本规律。
第 1 课 “听听声音”, 学生将听到不同的声音, 并且去思考这些声音是怎样发出来的? 并对听到的声音进行描述。回忆有关声音的知识和相关问题, 并与同学进行描述。第 2 课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当学生探索了由不同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后, 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这一概念会得到初步的理解。第 3 课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学生将认识到物体振动产生声音, 这个振动同样会使它接触到的物体 (包括气体) 产生振动, 这样声音就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第 4 课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学生通过一个鼓膜模型可以观察到人耳是怎样接受声音的。这种经历会加深学生对声音是怎样通过不同的物质传播的理解。第 5 课 “声音的强与弱” 和第 6 课 “声音的高与低”, 集中探讨声音的两个基本属性——音量、 音高的产生与变化。通过改变尺子振动部分的长度, 使振动的频率发生变化, 而这种变化用肉眼是可以识别的。学生在仔细观察尺子振动快慢变化的同时, 可以倾听到音高的相应变化。讨论尺子振动部分的长度、 观察到的振动和相应音高的关系, 学生可以建立起较高的音高是由较高的振动频率产生的这一概念。第 7 课 “让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学生将进一步通过让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探究声音的高低变化与物体振动频率的关系。第 8 课 “制作我的小乐器”, 学生在探究了乐器发声的秘密后, 自己动手制作一个简单的小乐器, 进一步理解物体的发声原理, 体会科学与技术的密切联系。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本文标题:2024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计划范文7024字(根据新课标编写)
链接地址:http://www.gwzjk.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62096.html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