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秋《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课本栏目答案

2024-09-05 10:46:04 122
联系客服提示-公文范文网-试题试卷网-慧文公文专家库

2024年秋七上道德与法治教材习题答案

第一单元  少年有梦

 

第一课  开启初中生活

1课时  奏响中学序曲

1.生活观察(P2)

参考答案:(1)上了初中,我觉得白己长大了,我已经从一名小学生成为一名中学生了。

(2)本题答案具有开放性。学生可以从身体、心理,学习、交友等方面回答

2.探究与分享(P3)

参考答案:(1)学校图书馆、阅览里边的书真多;每周一的升旗仪式、老师让自己组织;学校有富多彩的社团活动,老师让我们选择参加自己感兴趣的社团活动;等。

(2)学习的课程增了;学习的任务重了;学习的难度增大了;老师的授课方式不同于小学老师了,对我们的要求相应提高了;生活节奏加快了;等等。

这些变化给我们带来新的机会和的要求,们要积极面对。

3.探究与分享(P4)

参考答案:人物一  1912年,少年毛泽东怀着“取教日月换新天”的凌云壮志,抱定“学不成名誓不还”的坚定决心走出韶山冲,来到当时的湖南全高等中学(今长沙市一中的葡身)求学。在此期间,毛东写下了迄今为止国家发现的他最早的文稿——《商鞅徙木立信论》,作文实切社会立论,目光如炬,力能扛鼎,表现了毛泽东忧国忧民伟大政治志向,受到了当时国文教员柳潜先生的极力赞誉。年青的毛泽东不但认真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还经常出去徒步游学读“无的书”。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向社会学习,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游学,简单地说就是一边旅游一边学习。毛泽东在游学中学到了不少书本上没有的活知识,了解社会,了解百姓,从而立下了改造社会、造福人民的大志。

人物二  周恩来同志在学习期间立志救国、勤奋读书、品兼优、才华出众,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尊敬。求学是为了什么?少年时代的周恩来响亮地回答“为了中华之崛起。”他在“敬业乐群会”成立宣言中明确地提出“青年为斯世将来之主,学者乃领异标新之人,况生值学道将绝之国,大厦濒倾之邦,则吾辈后生责任,不更加重大耶?果欲尽此重大责任,舍在学时代极力锻炼身心,增进智能而奚求?”在中学四年中,周恩来同志所学的课程有十七门,国文和数学是中学其他课程的基础,周恩来同志这两门功课学得扎实熟练,在多次比赛中都名列前茅。

人物三  曾担任过习近平主席中学语文老师的陈秋影对习近平中学时的表现记忆犹新,包括课间给大家让路、喜欢读杜甫、爱好踢足球。“当时他13岁,算是在逆境中成长的孩子,比其他同龄人显得沉稳。”陈秋影回忆起习近平的中学生活,仍有一些细节令她印象极深,“比如中学楼门很小,如果同时遇到几个同学和老师,他一定会让老师先走。他也不说话,就做个手势。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可以做到这样很难得。”“他今天的讲话,还是很有文采的。”作为习近平的中学语文老师,陈秋影对这位学生现如今的“语文”表现做了点评,并夸赞了习近平从小爱读书的好习惯,“他读书很认真,对课堂上讲的不满足,自己还会读很多书。他很喜欢杜甫的诗,对国学情有独钟。

发现与思考初中阶段对我们的人生具有独特的价值;我们要珍视当下,把握机遇,把准人生方向等等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如果喜欢本篇内容,请赞赏鼓励哦!
尚未有人赏赞,赶紧来一个吧
查看更多>>
请选择打赏类型
¥0.01
¥1
¥365
¥188
¥99.99
¥66.6
¥52
¥6.66
¥6
赏赞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2024年秋《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课本栏目答案

链接地址:http://www.gwzjk.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63225.html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

        0.03243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