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中国共产党人民观的百年历史演进及基本经验
“民者,万世之本也”。党的XX大报告中,“人民”一词被反复提及177次,足见二字分量之重,意义之大。“坚持人民至上”是党百年奋斗的成功经验,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最高价值追求。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与改革的接续奋斗中将中华民族的优秀政治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相结合,始终坚持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逐渐形成了一脉相承又各具特色的人民观。回溯人民观的百年演进历史,有利于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变局中坚守初心使命,增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精神动力。
一、人民革命观:在革命救国的淬火冶炼中孕育形成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历经大革命的洪流、土地革命的风暴、抗日战争的磨炼和解放战争的洗礼,这一时期既是中国共产党人民观的孕育形成期,又是人民革命观的蓬勃发展期。毛泽东曾指出,“为什么要革命?为了使中华民族得到解放,为了实现人民的统治”。可见,“革命”是这一时期党开展活动的主线索,党也将“革命”与“群众”“人民”相结合,构成了依靠群众来革命、为了群众而革命、全心全意为人民等极具时代特色的人民革命观。
建党初期,军阀割据混战,社会动荡,民生凋敝,革命救国势在必行。中国共产党深知革命之必要,然力量之弱小、经验之匮乏,迫使其加快寻求根本力量。这其中的杰出代表当属毛泽东,在他学生时代执笔《湘江评论》杂志时就清晰而明确地指出:“什么力量最强?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1921年,党在其第一个纲领中就发出“把工农劳动者和士兵组织起来”的号召,党的二大也明确指出,“党的一切运动都必须深入到广大的群众里面去”。大革命时期,军阀混战愈演愈烈,“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群众诉求。共产党人深入群众、宣传群众,工农群众运动不断高涨,“依靠群众来革命”的人民革命观得以萌芽。伴随国共合作的推进,1925年,毛泽东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从社会各阶级的经济地位入手深刻分析了中国革命的敌友问题,把农民作为无产阶级最主要的同盟军,明确了党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1927年,毛泽东在对湖南农民运动深入考察后,明确提出“没有贫农,便没有革命”,再次强调了农民是革命胜利的基本动力,“依靠群众来革命”的人民革命观初步形成。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本文标题:党课:中国共产党人民观的百年历史演进及基本经验
链接地址:http://www.gwzjk.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6444.html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