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走进社会生活
1.“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课本P1,单元导语】
【解读】出自宋•阮阅《诗话总龟前集》。解释:大自然的广阔无边为鱼跃鸟飞提供了宽广的空间,比喻在广阔的天地里,人们可以自由地施展才能。
2.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
【P4相关链接】
【解读】出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60页)人是具体的、生活于现实生活中的人.他们的一切行为不可避免地要与周围所有的人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如生产关系、亲属关系、同事关系等等.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人,必然是生活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这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就决定了人的本质,形成了人的社会属性。
3.“夫喜群而恶独,相扶而相植者,人情之所乐也。”
【P8 教材原文】
【解读】清.康有为《大同书》。释义:那些喜欢群聚而讨厌独处,相互扶持培植的人,人们心中所喜欢的。
4.“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P9教材原文】
【解读】此联为明东林党领袖顾宪成所撰。顾在无锡创办东林书院,讲学之余,往往评议朝政。后来人们用以提倡"读书不忘救国",至今仍有积极意义。
5.“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P11教材原文】
【出自】老子《道德经》
【解释】每个人都生活在富足、祥和、宁静、喜乐、满足的世界中,交流或者不交流,来往或者不来往,对他们的生活均没有丝毫影响,每一个人都活在当下那一刻, 享受那一刻,听着窗外的鸡叫声、狗吠声,头顶白云飘飘,身边清风阵阵,唯恐有任何不速之客打破这一美好时刻。
第二单元 遵守社会规则
1.在一个有法律的社会里,自由仅仅是:一个人能够做他应该做的事,而不被强迫去做他不应该做的事。——孟德斯鸠
【P28教材原文】相关链接
【解读】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自由以守法为前提,没有法律保障,就谈不上自由。
2.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
【P34教材原文】
【解读】出自《孟子•离娄下》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永远尊敬他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P35教材原文】
【解读】出自《论语》。是指自己所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这句话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倘若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本文标题: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引用的古文哲理、名言警句7页
链接地址:http://www.gwzjk.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64596.html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