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部分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

2024-11-08 15:48:05 123
联系客服提示-公文范文网-试题试卷网-慧文公文专家库

河北省部分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中华文明作为原生性的文明,延续数千年且历久而弥新,显示了极为强大的生命力。中华文明特有的生命线,值得我们深入探究和深切体认。

以人为本位,而不是以超越人间的神明为本位,这是贯穿整个中华文明的第一道生命线。春秋战国时期诸子学一个重要的贡献,就是他们用以现实的人为中心的真实世界取代了先前巫术以神统人的虚拟世界。《尚书·泰誓》记述周武王一段名言:“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左传·庄公三十二年》记载:“吾闻之: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这更明白无误地说明决定国家命运的是民众而非神灵。《老子》中强调:“天地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在这里,现实中的平民百姓才具有至高无上的决定性地位,而不是天地、神明。

在中华文明中,人是一个社会性的存在,是一个群体性的存在。人的本质,从来都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中华文明的不断发展,就是人的群体联系的不断扩大、不断强化,社会关系越来越复杂化,人越来越能够自觉地和合理地处理好这些关系。樊迟问仁,孔子说:“爱人。”樊迟又问仁,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仲弓问仁,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作为社会群体中的一员,具有其他生物所没有的社会性。作为社会群体中一个成员的人,对于社会群体中的其他人能够做到爱人、立人、达人,能够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正因为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现实的人一直是中华文明真正的实体和主体,中华文明生命之流方才生生不息。天下为公与天下为家的并行与纠缠,成为中华文明绵延不断的又一生命源泉。“天下为公”代表了“大道”,这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现实的生活却是“天下为家”。纵观中华文明成长的过程,可以发现,“天下为公”与“天下为家”的并行和二者的纠缠,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极为强劲的一条生命线。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如果喜欢本篇内容,请赞赏鼓励哦!
尚未有人赏赞,赶紧来一个吧
查看更多>>
请选择打赏类型
¥0.01
¥1
¥365
¥188
¥99.99
¥66.6
¥52
¥6.66
¥6
赏赞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河北省部分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

链接地址:http://www.gwzjk.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69751.html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

        0.02910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