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河南、山西】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阅读Ⅱ的材料二中说:“人类本来是艺术的,本来是富于同情的。只因长大起来,把这点心灵阻碍或消磨了。”
你是否同意上述说法?
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一、审题分析
首先要聚焦题目所引用的关键语句:“人类本来是艺术的,本来是富于同情的。只因长大起来,把这点心灵阻碍或消磨了”。这句话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是我们审题立意的核心出发点。
从理解语句内涵角度来看,它提出了一个关于人性本质与成长变化的观点。“人类本来是艺术的”,这里的 “艺术” 并非单纯指绘画、音乐等狭义艺术形式,而是一种对生活的感知力、创造力与审美力,象征着人天生具备从平凡中发现不凡、赋予事物独特意义的能力,就像孩童能用简单的积木搭建出奇幻城堡,用涂鸦勾勒内心的梦幻天地。“本来是富于同情的” 则强调人性初始阶段的善良与共情,孩子看到他人落泪会跟着伤心,小动物受伤会想要帮忙,纯粹出于本心的悲悯。
然而,“只因长大起来,把这点心灵阻碍或消磨了” 直击成长的痛点。成长过程中,世俗的压力纷至沓来。学业竞争让学生埋头于书本,无暇顾及路边绽放花朵的美丽;职场拼搏使成年人周旋于利益,淡忘了对同事困境发自内心的关怀。功利心作祟,人们开始衡量付出同情、追求艺术的 “性价比”,久而久之,曾经敏锐的心灵变得麻木,那些与生俱来的美好品质被隐藏。
在审题立意上,如果选择同意该说法,可从多方面深入。比如探讨教育体系的应试导向,如何让学生在题海中丧失了对诗意、对他人的热情;剖析社会节奏加快、物质至上的风气怎样侵蚀人性,以城市邻里间的冷漠对比往昔乡村的互助温情为例。还可从个人成长经历出发,讲述自己儿时对万物好奇、乐于助人,长大后却畏首畏尾、内心冷淡的转变,反思重拾初心的路径。
要是不同意,同样有理可依。能以人类科技进步为切入点,诸多伟大发明源于科学家对未知的艺术畅想、对人类未来的同情关怀;或者着眼于社会慈善事业蓬勃发展,大量志愿者、爱心人士用行动证明成长未泯真心;亦或从文化传承角度,古老技艺代代相传,手工艺人坚守艺术匠心,在岁月里延续民族的艺术根脉,彰显人性光辉在成长中持续闪耀。
总之,面对此题目,无论赞同与否,关键在于围绕人性、成长、艺术、同情等关键词,结合生活实例与社会现象,深入挖掘,构建逻辑严密、富有感染力的论述,方能写出佳作。
【审题雷区】
1.片面理解材料:仅关注材料中“社会阻碍或消磨”这一表象,忽略对人性本质和社会影响的深入探讨。比如只列举社会现象,而不思考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2.偏离主题:没有紧扣“人原本的艺术与同情心”这一核心,过度关注其他方面,如社会的经济发展、政治制度等,而忽视了材料所强调的人性层面。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本文标题:2025届八省联考“人类本来是艺术的”语文作文写作分析及参考范文5篇
链接地址:http://www.gwzjk.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76201.html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