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第9练 语言文字运用+古代诗歌阅读+名篇名句默写4页
一、语言文字运用
(2024·山东青岛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我国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有一种常见的农业生产模式——桑基鱼塘,堪称世界传统循环生态农业的典范,不仅收益比种粮食高很多,且能保护生态环境。它的缘起可上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其时,古太湖流域洪涝灾害频频发生,当地民众因地制宜,将地势低洼处深挖为鱼塘,塘泥堆在鱼塘四周形成塘基,塘基既可防洪,亦可供种植。五代时期,当地劝课农桑。人们发现淤泥上生长的桑树格外茂盛,便开始在塘基上种植桑树。由此,“塘基种桑、桑叶喂蚕、蚕沙养鱼、鱼粪肥塘、塘泥壅桑”的桑基鱼塘模式初步形成。明清时期,桑基鱼塘得到快速发展,在湖州地区广为推行,一时间,“处处倚蚕箔,家家下鱼筌”。创造了“两利俱全,十倍禾稼”的经济效益的桑基鱼塘,造就了丝绸之府、鱼米之乡的灿烂历史,“苏湖熟,天下足”之美誉也得以成就。
然而,20世纪90年代,长三角地区进入城市化阶段,大量农民进城务工,经营桑基鱼塘的人越来越少,桑基鱼塘规模不断萎缩。当地居民重鱼轻桑,不断毁桑扩塘,桑基和鱼塘比例逐渐失衡,水塘生态系统失衡;加之河道淤积,水体污染,鱼的成活率和品质大大降低。
1.请根据材料第1段内容,为“桑基鱼塘”创建百科词条,完成词条“概念阐释”部分。不超过70个字。(4分)
2.请以“古太湖流域的民众”为主语重组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3.如今,在当地政府的治理下,一方方鱼塘、一片片桑林造福当下,构成了天地之间一幅流光溢彩的画卷。请拟写一副对联,表达对桑基鱼塘这一农业文化遗产得以传承的喜悦。(4分)
4.请以“桑基鱼塘”为开头,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成整句。可以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5.为了让桑基鱼塘这颗“明珠”重放光彩,请结合材料给当地政府提三条建议。(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本文标题: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第9练 语言文字运用+古代诗歌阅读+名篇名句默写4页
链接地址:http://www.gwzjk.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79785.html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