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中青报:在书房写作和在其他地方写作,感觉有什么不同?
冯骥才:作家的书房,是作家最不设防的地方,因为你的一切想象、思想在书房里都是赤裸裸的,都要真诚地表达出来,读者不需要看一个虚假的字。同时,书房又是作家向外射子弹的战壕,是安顿自己心灵的地方,是诗情画意的地方。
中青报:你觉得中国文人的书房有什么共同的特质吗?
冯骥才:中国文人的书房,我觉得有两个特质:一是很强的书卷气,没有浮夸没有享受,是一个纯精神的地方;二是琴棋书画,中国人讲究触类旁通,屋子里一般有一些相关的东西。
中青报:你去过别人家的书房吗?喜欢谁家的书房?
马骥才:我进过不少作家的书房,从冰心、孙犁到贾平凹,我相信那里的一切都是作家性格的外化,或者就是作家的化身。
(摘自《冯骥才:书房是作家不设防的写作场》)
材料二:
书房,是传统中国社会最重要的生活空间之一。书房不但为历代中国知识分子提供了一个修身养性、读书抚琴的处所,还为他们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助力。早在汉代,文学家张衡就曾称赞自己的书房可“弹五弦之妙指,咏周、孔之图书,挥翰墨以奋藻,陈三皇之轨模”。
可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书房本身就是一个具备艺术体验、阅读写作与围书收藏等多元功能的空间。不同的书房,代表了不同的中式生活美学。
科举取士本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长期以来实现政治抱负的唯一通道。一些文人墨客却因时运不济、命途乖蹇,不是屡试不第就是遭受打压,不得不寄情于山水与诗酒之间,形成了中式生活美学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名士之美。
名士们的书房必有另一番情趣。最知名的当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陋室”。这间因千古名篇《陋室铭》而流芳百世的书房,见证了刘禹锡等名士们的生活美学。
既是“陋室”,当然不求气派奢华,也不求满壁藏书,不必有“丝竹”声这种奢侈品,更不能堆满案牍公文,变成一间要务繁忙的办公室,但一定要具备“台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自然朴实,要有“鸿儒”们的雅集,从而满足名士们清新淡雅的精神需要。这种因各种“陋室”而孕育出的名士之美,从魏晋的“竹林七贤”到刘禹锡,再到八大山人、郑板桥,一直延续至今。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本文标题:浙江省湖州市行知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www.gwzjk.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81025.html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