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运动系统
组成:
①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三种器官组成;
②骨以不同形式联结在一起,构成骨骼。形成了人体的基本形态,并为肌肉提供附着,在神经支配下,肌肉收缩,牵拉其所附着的骨,以可动的骨连结为枢纽,产生杠杆运动。
功能:
①运动:简单的移位和高级活动,书写等;
②支持:构成人体基本形态,维持体资;
③保护:形成颅腔、胸腔、腹腔等,保护脏器;常见疾病:骨质疏松、关节炎、肌萎缩等。
02
消化系统
组成:由消化道和消化腺两大部分组成。
①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大肠(盲肠、阑尾、结肠、直肠、肛管)等部分。
②人体共有5个消化腺:
a.唾液腺(分泌唾液,唾液淀粉酶将淀粉初步分解成麦芽糖)
b.胃腺(分泌胃液,将蛋白质初步分解成多肽)
c.肝脏(分泌胆汁,储存在胆囊中,将大分子的脂肪初步分解成小分子的脂肪,称为物理消化,也称作“乳化”)
d.胰腺(分泌胰液,胰液是对糖类、脂肪、蛋白质都有消化作用的消化液)
e.肠腺(分泌肠液,将麦芽糖分解成葡萄糖,多肽分解成氨基酸,小分子的脂肪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
功能:摄取、转运、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排泄废物。
常见疾病:肝胆疾病(胆结石、脂肪肝、肝硬化、肝炎)、痔疮、腹泻、胃肠痉挛性腹泻、消化道溃疡、慢性肠胃炎等。
03
呼吸系统
组成:
①由呼吸道、肺部毛细血管、肺和呼吸肌组成;
②通常称鼻、咽、喉为上呼吸道,把气管、主支气管及肺内的各级支气管合称为下呼吸道。
功能:主要是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呼出二氧化碳,吸进氧气,进行新陈代谢。
常见疾病:肺部疾病(婴幼儿肺炎、肺心病、肺结核)、支气管痉挛、感冒等。
04
免疫系统
①免疫器官(骨髓、脾脏、淋巴结、扁桃体、小肠集合淋巴结、阑尾、胸腺等)
②免疫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等)
③免疫活性物质(抗体、免疫球蛋白等细胞因子)
功能:免疫,能发现并清除异物、外来病原微生物等引起内环境波动的因素,是人体抵御病原菌侵犯最重要的保卫系统。
危害:免疫系统功能的亢进会对自身器官或组织产生伤害,如过敏。
05
循环系统
组成:
①生物体的细胞外液(包括血浆、淋巴和组织液);
②心血管系统:细胞外液借以循环流动的管道,分为心脏和血管两大部分。
功能:是生物体内的运输系统。
①将消化道吸收的营养物质和由肺吸进的氧输送到各组织器官并将各组织器官的代谢产物通过同样的途径输入血液,经肺、肾排出;
②输送热量到身体各部以保持体温;
③输送激素到靶器官以调节其功能。
06
泌尿系统
组成:
①由肾、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组成;
②肾产生尿液,输尿管将尿液输送至膀胱,膀胱为储存尿液的器官,尿液经尿道排出体外
功能:排出机体新陈代谢中产生的废物和多余的液体(产生、排出尿液),保持机体内环境的平衡和稳定。
07
生殖系统
组成:
①男性:阴茎、睾丸(产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附睾、阴囊、前列腺、精囊腺、尿道球腺等;
②女性:阴蒂、阴道、阴唇、子宫、输卵管(输送卵子进入子宫,也是卵子受精部位)、卵巢(产生成熟的卵子和分泌女性激素)、前庭小腺、前庭大腺等。
功能:产生生殖细胞、繁殖新个体;分泌性激素和维持第二性特征。
08
神经系统
组成:
①由脑、脊髓以及附于脑脊髓的周围神经组织组成;
②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周围神经系统是指除脑和脊髓以外的所有神经结构,广泛分布于内脏、肌肉、皮肤等部位。
功能:控制和调节其他系统的活动,维持机体与外部环境的统一。
常见疾病:智商低下、神经衰弱、癫痫病、多动症、老年性痴呆等
09
内分泌系统
组成:
①由内分泌腺和分布于其他器官的内分泌细胞组成;
②人体主要的内分泌腺有: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垂体、松果体、胰岛、胸腺和性腺等
功能:传递信息,参与调节机体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等活动,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
常见疾病: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甲状腺机能减退、甲状腺机能亢进)等。
10
拓展
1.免疫学应用——疫苗
(1)疫苗是一种抗原
抗原:任何可诱发机体免疫反应的物质。
抗体:机体在抗原物质刺激下,由B细胞分化成的浆细胞所产生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的免疫球蛋白。
疫苗:将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立克次氏体、病毒等)及其代谢产物,经过人工减毒、灭活或利用转基因等方法制成的用于预防传染病的自动免疫制剂——属于一种抗原。
(2)疫苗作用原理
疫苗保留了病原菌刺激动物体免疫系统的特性:当动物体接触到这种不具伤害力的病原菌后,免疫系统便会产生一定的保护物质,如免疫激素、活性生理物质、特殊抗体等;当动物体再次接触到这种病原菌时,动物体的免疫系统便会依循其原有的记忆,制造更多的保护物质来阻止病原菌的伤害。
(3)中国预防接种的疫苗分为两类
第一类疫苗,是指政府免费向公民提供,公民应当依照政府的规定受种的疫苗。
第二类疫苗,是指由公民自费并且自愿受种的其他疫苗。
(4)疫苗的意义
控制传染性疾病最主要的手段就是预防,而接种疫苗被认为是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
威胁人类几百年的天花病毒在牛痘疫苗出现后便被彻底消灭了,迎来了人类用疫苗迎战病毒的第一个胜利,肯定了疫苗对控制和消灭传染性疾病的作用。
2.血液、血细胞、血型
(1)静脉血与动脉血
静脉血,是在体循环(大循环)的静脉中流动的血液以及在肺循环(小循环)中右心房到肺动脉中的血液。静脉血中含较多的代谢废物(如二氧化碳、尿素等),呈暗红色。
动脉血,是在体循环(大循环)的动脉中流动的血液以及在肺循环(小循环)中从肺回到左心房的肺静脉中的血液。动脉血含氧较多,含二氧化碳较少,呈鲜红色。
(2)血细胞
血细胞是存在于血液中的细胞,能随血液的流动遍及全身。分为三个部分:
①红细胞,主要的功能是运送氧;血红蛋白是高等生物体内负责运载氧的一种蛋白质,具有结合与运输和的功能,也是使血液呈红色的蛋白。
②白细胞,主要扮演了免疫的角色,当病菌侵入人体时,白细胞能穿过毛细血管壁,集中到病菌入侵部位,将病菌包围后吞噬。
③血小板,在止血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3)ABO血型
根据红细胞膜上是否存在抗原A与抗原B而将血液分成A、B、O、AB四种血型。
红细胞上仅有抗原A为A型,只有抗原B为B型,若同时存在抗原A和B则为AB型,这两种抗原俱无的为O型。
不同血型的人血清中含有不同的抗体,但不含有对抗自身红细胞抗原的抗体,如在A型血血清中只含有抗B抗体。
刷题巩固 (单选)下列没有体现光的折射现象的是( )。 A.疫苗通过三角肌注射才能产生作用 B.免疫力弱的人不能接种疫苗 C.疫苗的接种者必须是健康个体 D.卡介疫苗是典型的活疫苗 答案D 解析: A项错误,1988年WHO(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狂犬病疫苗注射部位由臀部改为上臂三角肌。观察证明,狂犬病疫苗注入人体不同部位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抗体应答,其中三角肌注射抗体应答滴度最高,臀部肌肉注射抗体应答滴度最低。比较观察乙肝疫苗在臀部肌肉和三角肌注射的免疫效果也证明,三角肌注射的抗体阳转率和GMT均比臀部肌肉注射的高得多。人们普遍认为这是由于臀部脂肪影响疫苗的吸收与免疫效果的发挥,而三角肌较接近腋下淋巴结,有利于免疫力的产生。所以疫苗不是通过三角肌注射才能产生作用,而是通过三角肌注射效果比较好。 B项错误,免疫力低下者一般不可以接种减毒活疫苗,但可以接种灭活疫苗,比如乙肝疫苗等。 C项错误,预防性接种的受种者普遍是健康的个体。然而在治疗性接种中,受种者可以是任何个体。比如狂犬疫苗的接种并无禁忌证,由于狂犬病是致命性疾病,为挽救生命,任何禁忌证都是次要的,所以任何人被患狂犬病的动物咬伤后,都应注射狂犬疫苗。 D项正确,卡介苗是一种减毒牛型结核分枝杆菌活菌疫苗,其作用是预防结核病。儿童接种卡介苗后,可产生对结核病的特殊抵抗力,降低结核病(特别是结核性膜炎等严重结核病)的发病率及其严重性,并可减少此后内源性恶化的可能性。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本文标题:2026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常识积累:人体九大系统
链接地址:http://www.gwzjk.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83476.html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