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佛山市S6高质量发展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历史人物在“直播间”展示自己的生活日常,文物“开口”做起了自我介绍,历史名场面在情景演绎中生动再现……近年来,随着历史观念革新和技术手段迭代,历史题材纪录片创作在内容、形式、传播等方面进行探索,给观众带来新鲜观感。
②具体而言,历史题材纪录片在注重大历史的同时,在叙述观上凸显“微观视角切入叙述”。在内容层面,历史题材纪录片以小见大,更多关注时代洪流中个人的命运起伏,以小故事映射大时代。诸如《历史那些事》《神都洛阳》《千古风流人物》等作品都采取讲述一个个具体历史人物故事的形式,创作者不是照本宣科地表达历史学界对该人物的各种评价,而是通过讲述人物经历的具体小事以及当时的所思所想,支撑起或豪迈或洒脱或执着的鲜明人物形象,帮助观众从人物的命运和言行中拼凑出对宏观历史的大致印象。
③与传统创作惯常采用严肃庄重的叙事基调不同,当下的历史题材纪录片大多运用虚构、再现、戏剧化等新潮手段和轻松语态讲述历史。解说语言或突出情感色彩、或注重文学性、或融入幽默的网络用语,将传统史料拆解为易于被观众理解接受的碎片化信息。比如《历史那些事》的分集名中有“在下东坡,一个吃货”“爱发弹幕的乾隆同学”等,以时尚新奇的角度、戏说调侃的方式切入历史讲述,激发观众的浓厚兴趣。《惟有香如故》在用香料切入历史讲述时,导演时不时出镜,穿越进历史场景之中,不仅以旁观者的身份讲解,更创新性地将现代实验室“搬进”历史时空,形成古今对话的奇妙格局,既丰富了艺术表现形式,又补充了现代科学知识。
④伴随着数字媒体的繁荣,曾经被追捧的情景再现、动画等表现方式逐渐成为常态。在更新潮的虚拟现实、交互技术的参与下,历史题材纪录片和真人秀、文化讲坛等节目样式结合,提高了互动性,增强了沉浸感。互动纪录片《古墓派互动季:地下惊情》将交互技术融入对福州茶园山一座宋代古墓的考古发掘和揭秘中,把亲身体验、知识性和悬疑感三者交织起来。体验VR纪录片《古籍寻游记》时,观众可以在观赏作品的过程中,通过手柄体验在甲骨上刻字的触感;也可以穿上铠甲,化身汉代戍边将士。
⑤不过,我们在关注历史题材纪录片故事化、趣味化的创作新潮流的同时,也必须对部分创作过度娱乐化、戏说化、碎片化等不良倾向有所警惕。网络视听文艺的崛起,尤其是微纪录片形式的出现,使历史题材纪录片创作的门槛越来越低,从业界精英到媒体新锐,思维活跃的青年创作者越来越多地加入其中,让讲述历史故事的纪录片作品成为视觉实验的阵地。在这个过程中,有的创作者对历史记载中的逸闻趣事、偶然事件等细碎内容表现出浓厚的研究兴趣,使叙述成了“戏说”、历史沦为“秘史”。有的创作者过于注重道具、场景、服饰等外在形式和高能、反转等戏剧手法,结果舍本逐末,导致作品新奇度有余、思想性不足。有的创作者自身历史知识储备不够,创作前期又准备不足,对历史史实缺乏基本的了解。他们以追求艺术为名,让创作脱离历史真实的基础,使历史讲述不够严谨、失之偏颇。还有的创作者在拿捏纪实元素多少的过程中突破了非虚构的底线,大量使用剧情演绎再现历史情境的方法,使作品成了个人的艺术想象、戏剧创作,离业界对纪实精神的基本共识越来越远,引发关于“纪录片如何厘定自己的边界”“本质上的客观和真实该如何保证”的讨论。
⑥须知,人们观看历史题材纪录片的主要目的是获取正确的历史知识,从具体的历史故事或人物经历中发现历史发展规律,获得对现实生活的启示和引导。所以,创作者一方面应在历史知识的积累和正确史观的锤炼上下“硬桥硬马”的功夫,多方搜集史料,请教权威专家,追踪学界动态,对具体的历史事件和大致的历史脉络形成基本认识。在此之上进行的艺术创作,才是有根基的创作。另一方面,在探索纪录片创作边界的过程中,要始终坚守纪实精神,以求真为底层逻辑,更多地使用文物遗址、文献资料以及专家学者讲述的内容,在此基础上辅以适当的情景再现形式,并运用色调处理与字幕标注等方式,帮助观众区分纪实影像与戏剧演绎。
⑦总之,历史题材纪录片创作不应简单地说逸闻趣事,也不能沉迷于戏剧性的演绎再现,而要以客观严谨的态度梳理历史脉络,探寻中华文化基因,建立今与古的联系,让历史对当代生活产生浸润,让更多中国人对自己国家的灿烂文明产生关注并理解,进而生发出更高层面的文化自信,凝聚更加强大的前行力量。
(摘编自赵谦《历史题材纪录片:生动讲述不等于戏说秘史》)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历史人物在“直播间”展示自己的生活日常等,是历史题材纪录片近年来在表现形式等方面进行的创新探索。
B.文章对当下历史题材纪录片激发观众兴趣等方面给予肯定,对其过度娱乐化等不良倾向也提出批评。
C.微纪录片形式降低了历史题材纪录片创作的门槛,青年都借机参与到了历史题材纪录片的创作中。
D.第⑦段用“不应……也不能……而要”的逻辑关系说明了历史题材纪录片创作的态度、方法等。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删去《神都洛阳》《千古风流人物》,只用《历史那些事》一个事例,作者的主张会因事例不足而难以使人信服。
B.文章将当下历史题材纪录片采用的新潮手段与传统创作惯常采用的方法进行比较,目的是凸显二者有很大的不同。
C.文章在说明人们观看历史题材纪录片主要目的的前提下,给历史题材纪录片创作者提出了建议,这样,建议就会被采纳。
D.在历史题材纪录片创作中,创作者如果坚守纪实精神,能保证本质上的真实,即使辅以适当的情景再现也是可以的。
3.阅读下面的文字,对其放置位置和理由说明最恰当的一项是()
纪录片《中国》以老子与孔子的对谈揭开中国故事的序章,精心设计的畅谈场景,有树、有风、有笼罩着人物发髻衣袖的细细光辉,中国文明史上的重要一刻穿越千年清晰再现,让人感到深沉而又亲近。
A.放在第①段,因其可以作为第一段的事例,所以能和其他的现象并列放在一起证明观点。
B.放在第②段,因其可以说明历史题材纪录片以小故事映射大时代的观点。
C.放在第③段,因其可以论证当下历史题材纪录片大多运用轻松语态讲述历史的观点。
D.放在第④段,因其可以佐证在历史题材纪录片中情景再现等表现方式逐渐成为常态。
4.请简要梳理文本的行文脉络。
5.阅读下面的文字,请结合文本分析《我在故宫修文物》在创作上有哪些特点。
历史题材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用年轻的视角走进古老的故宫;第一次系统梳理了中国文物修复的历史源流,揭秘世界顶级文物的“复活”技术。《我在故宫修文物》第一次近距离展现这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与传承人的日常工作和喜怒哀乐,通过对文物修复领域“庙堂”与“江湖”的互动,完整呈现国宝文物的原始状态和收藏状态。
【答案】
1.C2.D3.D
4.文本首先说明近年来历史题材纪录片创作给观众带来了新鲜观感,接着具体论述历史题材纪录片故事化、趣味化的创作新潮流,然后提醒应警惕部分历史题材纪录片创作过度娱乐化、戏说化、碎片化等不良倾向,最后提出对历史题材纪录片创作的建议和期望。
5.①“用年轻的视角”“通过对文物修复领域‘庙堂’与‘江湖’的互动”等说明《我在故宫修文物》在内容、形式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②“第一次系统梳理了中国文物修复的历史源流”等说明《我在故宫修文物》坚守纪实精神,对具体的历史事件和大致的历史脉络形成了基本认识。
③“第一次近距离展现……传承人的日常工作和喜怒哀乐”等说明《我在故宫修文物》将历史题材纪录片和真人秀节目样式结合,提高了互动性,增强了沉浸感。
④“用年轻的视角”“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与传承人的日常工作和喜怒哀乐”等说明《我在故宫修文物》以微观视角切入叙述,以小见大呈现文物修复的历史源流。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C.“青年都借机参与到了历史题材纪录片的创作中”错,文中是“思维活跃的青年创作者越来越多地加入其中”。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作者的主张会因事例不足而难以使人信服”错,事例数量的多少与观点的可信度无必然关系。
B.“目的是凸显二者有很大的不同”错,应是“目的是凸显当下历史题材纪录片的新潮手段”。
C.“建议就会被采纳”表述绝对化。建议是否被采纳不仅仅与提出建议是否合理有关。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文段的关键语句是“中国文明史上的重要一刻穿越千年清晰再现”,据此选择D,与“情景再现”契合。
A.虽然文段可说明历史题材纪录片带来了新鲜观感,但其他的现象列举都是概述,这段文字是详说,表述方式不一致,不适合并列放在一起。
B.文段只是“小故事”,不能证明“小故事映射大时代”的观点。
C.文段没有谈及“运用轻松语态”的内容。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文本首先说明“近年来,随着历史观念革新和技术手段迭代,历史题材纪录片创作在内容、形式、传播等方面进行探索,给观众带来新鲜观感”;
接着具体论述“历史题材纪录片在注重大历史的同时,在叙述观上凸显‘微观视角切入叙述’。在内容层面,历史题材纪录片以小见大,更多关注时代洪流中个人的命运起伏,以小故事映射大时代”“与传统创作惯常采用严肃庄重的叙事基调不同,当下的历史题材纪录片大多运用虚构、再现、戏剧化等新潮手段和轻松语态讲述历史”“伴随着数字媒体的繁荣,曾经被追捧的情景再现、动画等表现方式逐渐成为常态”,即历史题材纪录片故事化、趣味化的创作新潮流;
然后“不过,我们在关注历史题材纪录片故事化、趣味化的创作新潮流的同时,也必须对部分创作过度娱乐化、戏说化、碎片化等不良倾向有所警惕”,提醒应警惕部分历史题材纪录片创作过度娱乐化、戏说化、碎片化等不良倾向;
最后“所以,创作者一方面应在历史知识的积累和正确史观的锤炼上下‘硬桥硬马’的功夫……另一方面,在探索纪录片创作边界的过程中,要始终坚守纪实精神……”“总之,历史题材纪录片创作不应简单地说逸闻趣事,也不能沉迷于戏剧性的演绎再现,而要以客观严谨的态度梳理历史脉络,探寻中华文化基因,建立今与古的联系,让历史对当代生活产生浸润,让更多中国人对自己国家的灿烂文明产生关注并理解,进而生发出更高层面的文化自信,凝聚更加强大的前行力量”,提出对历史题材纪录片创作的建议和期望。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并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材料提到历史题材纪录片“在内容层面,历史题材纪录片以小见大,更多关注时代洪流中个人的命运起伏,以小故事映射大时代”“与传统创作惯常采用严肃庄重的叙事基调不同,当下的历史题材纪录片大多运用虚构、再现、戏剧化等新潮手段和轻松语态讲述历史”,即在内容和形式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而题干中提到“用年轻的视角”“通过对文物修复领域‘庙堂’与‘江湖’的互动”等说明《我在故宫修文物》在内容、形式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②材料提到给创作者的建议时,“一方面应在历史知识的积累和正确史观的锤炼上下‘硬桥硬马’的功夫……对具体的历史事件和大致的历史脉络形成基本认识……另一方面,在探索纪录片创作边界的过程中,要始终坚守纪实精神,以求真为底层逻辑”。题干中“第一次系统梳理了中国文物修复的历史源流”等说明《我在故宫修文物》坚守纪实精神,对具体的历史事件和大致的历史脉络形成了基本认识。
③材料中提到“在更新潮的虚拟现实、交互技术的参与下,历史题材纪录片和真人秀、文化讲坛等节目样式结合,提高了互动性,增强了沉浸感”。题干中“第一次近距离展现……传承人的日常工作和喜怒哀乐”等说明《我在故宫修文物》将历史题材纪录片和真人秀节目样式结合,提高了互动性,增强了沉浸感。
④材料中提到“历史题材纪录片在注重大历史的同时,在叙述观上凸显‘微观视角切入叙述’”“以小故事映射大时代”。题干中“用年轻的视角”“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与传承人的日常工作和喜怒哀乐”等说明《我在故宫修文物》以微观视角切入叙述,以小见大呈现文物修复的历史源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赶队(节选)
王愿坚
①直到月亮从山后面升上来,她才回来。她喘息了一阵,压低声音说:“老滕,我们掉队了!”
前面不远就是草地了,当时她要加把劲也许能追上前面的同志,但现在为我掉了队……
我心里真不是滋味,说:“咱们掉得还不远。你好腿好胳膊的,先走吧,我……”
我话还没说完,②她霍地坐起来,气呼呼地说:“这什么话?亏你还是个党员!”大概想到我是个伤员,不应用这样的口气对我说话,就又放低声音说,“老滕啊,我刚才背你跑了一阵……唉,只怪我力气小,背着你走长路,我怕走不动……”她的声音越说越低,眼里又贮满了泪水。
我说为什么她刚才掉泪了,原来是为了这个呀!我感动地说:“小何,别生气。我没有腿还没有手?走不动还不能爬?”
听了我的话,她高兴地蹦跳起来,抓住我的手说:“真的,来,我扶着你,咱们走走试试!”
我们眼望着北斗星,连着走了三天,终于走出了山区,跨进了草地。
这三天我是咬着牙挨下来的,更苦的是卫生员小何。她背着那么多东西,扶着我,每到休息,还要为我搭铺、换药……特别是做饭更麻烦。我们吃饭的锅碗瓢盆就是一个茶缸,要吃饭,先得找水,常常跑出去很远才找到点水;煮一碗青稞麦粥不够我吃,她还得再跑一次。等我吃饱,她把我安置好睡下,然后再拿起茶缸米袋,跑到水源近处去洗绷带、洗器械、弄饭吃。
踏进草地困难就更多了。那草地一走进去像踏进了烂粪坑。这只脚拔出,那只脚又陷进去。我们两个人只有三只脚,走了三四里路,摔了两三个跟头,再也迈不动步了。小何弄成了个泥人。最后实在撑不住了,我们找了一块树丛旁的干地歇下来。
她却没有休息,安置好我,径直向一堆火灰跑去。那里,看样子是先头部队休息过的地方,她走过去,把一根根扎帐篷用的竿子和破担架杆收拢到一起,然后剥些树皮,横七竖八地捆绑起来。
我问:“你在干啥?”
她笑笑:“等会你看好了。”
她忙了一个多钟头,用木棒扎成了一个既不像床又不像担架的木排,推到水草里去,又在上面扯上了一条粗粗的树皮绳子。弄好了,她说:“老滕,把你的皮带给我!”
我莫名其妙地把皮带解下来交给她,③却意外地发现她的皮带只剩下半截了。我问她:“你的皮带呢?”
“断了!”她笑笑说,随手接过皮带,结成了圈,接到树皮绳上,然后招呼我:“来,老滕,上来吧!”
原来是用这玩意儿拖我走哇。我这么个大人,她能拖得动?我忙说:“不行,你还是扶我走吧!”她哪肯听,一把把我拉起来,扶到那个拖架上,把衣服、药包也放上,自己跑过去拉起绳子。
拖架随着稀薄的泥浆和光滑的水草,慢慢地向前移动。果然,比两个人走快多了,我的伤口也不致震痛了,但是,小何却更吃力了。
这样走了十几里路,太阳已偏西了。
突然绳子一松。我抬头一看,她栽倒了。我看她似乎有些昏迷,就连连叫着“小何,小何”,半天,她才醒过来,睁眼望望我,又要去抓绳子。
我再也忍不住了,知道劝说也没用,就厉声说:“小何,我不走了!”
“那怎么行呢?”她似乎看出我的心情,就指着不远处的一段高地说,“好,天不早了,该休息了。”
来到高地上,她在一棵小树底下为我安排了过夜的地方,照例给我换药、做饭,安排我睡了。
我睡醒一觉,翻身一看,小何不在。我悄悄爬出树丛,四下一望,原来她在离我五六十步的一块光坪上坐着,身旁一簇火堆冒着青烟,火上放着那个小茶缸。我不禁觉得奇怪,做饭为什么不带粮袋?为什么不在我近旁的火上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