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导读资料
作者作品
作者: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一字文木,号粒民,清朝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幼即颖异,善记诵。吴敬梓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考取秀才,同年父亲病逝。由于不善于治理生计,他过着挥霍浪子的生活。雍正七年(1729年),他应科举时,被斥责为“文章大好人大怪”,遭到侮辱。 后愤懑离开故土,靠卖文和朋友接济为生。乾隆元年(1736年),吴敬梓参加博学鸿词科预试。安徽巡抚赵国辚正式荐举他入京廷试,但他“坚以疾笃辞”(顾云《吴敬梓传》),从此不再参加科举考试。至晚年,常处于饥寒交迫。这样的个人经历,令他本人对考八股、开科举等利弊感受尤深。
吴敬梓反对八股文、科举制,憎恶士子们醉心制艺,热衷功名利禄的习尚。他把这些观点反映在《儒林外史》里,以讽刺的手法,对丑恶的事物进行深刻的揭露。
书名上,“儒林”一词源出《史记》“儒林列传”,是“儒者之林”,指学术界等。国史列传,自然是“正史”,但作者专门以“外史”为书名,正是为了作区别,正如作者的挚友程晋芳在《怀人诗》中所揭示的:“外史记儒林,刻画何工妍;吾为斯人悲,竟以稗史传。”于是作一正统记史之外的儒林传记,并且作者有意把书中故事假托发生在明代,以类“正史”,而实际上描绘的却是清代广泛的社会生活,反映了作者同时代的文人在科举制度毒害下的厄运。
阅读指南
《儒林外史》全书五十六回,以独特的视角和鲜明的写作手法深刻地剖析了在科举制度毒害下知识分子的内心,对封建社会中那些不知廉耻追逐功名的行为进行了辛辣的讽刺。阅读这本书,我们应把握以下几点:
一、体会作者对两类知识分子的不同态度
小说中形形色色的儒林众生相,以“功名富贵”为行为和道德的分水岭,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厌弃名利富贵的高尚者,
他们视金钱如粪土,出淤泥而不染;另一类则是热衷于追求名利富贵的卑污者,眼里只有功名富贵,一心要谋得金钱和权位。
二、鉴赏本书讽刺和批判的艺术特色
作者通过对形形色色儒林人物的刻画,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现了封建社会各个方面的风貌,深刻地披露了精神空虚、道德败坏的知识分子形象,进而抨击了使知识分子堕落的科举制度。它犹如一面历史的镜子,如实地折射出了整个封建社会舞台的阴暗面和畸形性。
三、学习本书平实朴素的语言特点
《儒林外史》在语言上追求平实,没有华丽的艺术手法,没有离奇的故事情节,但却在平淡中凸显了严谨的写实风格,给人以思想和精神的启迪。
作品评价
“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通过对种种不和谐、悖于人情、逆于常理的荒谬现象的揭露,注入描写人物的自吹自擂、大言不惭、自作聪明、弄巧成拙、欺世盗名、自命清高、自相矛盾等等。正像果戈里所说:“我们的骗子们,我们的怪物们。……让大家笑个痛快。笑真伟大,它不夺去生命、田产,可是在它面前,你会低头服罪,像个被绑住的兔子。”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本文标题:《儒林外史》导读资料24页
链接地址:http://www.gwzjk.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84299.html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