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建湖非遗
建湖县湖阳路小学四(9)班 胥盼
“非遗”这个词,在大街小巷里,我经常看到它,但是具体指什么,却不太清楚。
有一次,我到体育场去玩,看见户外大屏上有两个娃娃在哪里说唱。爸爸指着说:“这是淮淮,那是娃娃,我们建湖的非遗”。这时,我才模糊地认识到,“非遗”就是指两个“娃娃”。
5月3日,学校通知看电视,是撒贝宁主持的,据说是在九龙口拍摄的。九龙口,我比较熟悉,也去过几次,所以也有了兴趣。在盼望中,我早早吃完晚上,坐在电视旁等待。
八点一到,先是撒贝宁在那口若悬河说了一通,接着便是一个个戏服的从大门里走出,伴随着音乐在说唱。虽然,我不太听得懂,但是模糊地感觉到,这是我们建湖的。后来听主持人介绍,这是淮剧。此时,我才有点明白,“非遗”是指淮剧。
接着是杂技,一群人在台上做各种高难度动作。我印象中最深的是一个人,他用一只手支撑着身体,在小圆盘上“走动”;他还用头支撑着身体,倒立在大圆盘上。圆盘被推动,他用身体给圆盘加速,速度越来越快……到了最后,圆盘就像高速旋转的陀螺快,就连撒贝宁也不住地惊叹。
一个老爷爷介绍说:“我们是在海边生活,在涨潮时,要跑呀!没地方跑,就爬树。所以大部分杂技都来自生活中……”
此时,我才明白,原来杂技也是“非遗”,而且还是国家级非遗。我骄傲。
电视看完后,我内心不太平静,针对“非遗”一词,专门查了资料,才知晓,“非遗”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祖辈留给我们的一种文化生活方式,一种精神的传承。我们建湖的“非遗”有很多,比如国家级非遗淮剧、杂技,还有藕粉圆、剪纸、草炉饼……但更多是我们祖祖辈辈的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精神传承!
此时,一种历史的使命感油然而生,我要守望“非遗”,传承文化!
指导老师:孙蕾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本文标题:我心中的建湖非遗
链接地址:http://www.gwzjk.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8431.html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