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
【2025年高考作文全国二卷原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昨夜闲潭梦落花”“我欲因之梦吴越”“铁马冰河入梦来”……梦往往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呈现我们的感受和期冀,为我们打开更浩瀚的天空。我们也常常向别人讲述自己的梦,用文字记录自己的梦,以行动实现自己的梦。如果有一天,我们能够将梦赠予他人……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分析指导:
本次作文以“梦” 为核心题材,兼具文学性与哲理性。从古典诗词中的梦境意象切入,延伸至现代语境下对梦的表达、记录、实现与赠予,融合了文化传承、个人成长、社会价值等多个层面。这一题材既贴近考生生活体验(每个人都有做梦的经历),又留有深度思考的空间,要求考生在感性与理性之间找到平衡,将个体对梦的认知与时代需求、人类共同价值相联系,体现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对现实的观察以及对未来的思考。
材料由三部分构成:首先列举古典诗词中的“梦”,展现梦在文学作品中承载情感与期冀的特质;接着阐述现实生活中人们讲述、记录、实现梦的行为;最后以假设 “将梦赠予他人” 引发深层思考。审题关键在于抓住 “梦” 这一核心概念,并明确材料引导考生从个体对梦的体验,延伸到梦的社会属性与价值传递。需避免仅停留在对梦境的描述,而忽略 “赠予梦” 这一材料重点。
个体层面:梦是自我认知与成长的镜子,通过记录与反思梦境,实现内心世界的探索与完善,如“以梦为鉴,照见成长之路”。
社会层面:梦具有强大的感染力与凝聚力,通过分享个人梦想,能够引发共鸣,凝聚群体力量,推动社会进步,如“分享梦想,汇聚时代洪流”。
文化与哲学层面:梦是文化传承的载体,也是人类对理想世界的共同追求,“赠予梦” 象征着希望、信念的传递,体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如 “梦的馈赠,照亮人类未来” 。
引用式开头:直接引用材料中的古典诗词,如“‘昨夜闲潭梦落花’的诗意朦胧,‘铁马冰河入梦来’的壮志豪情,千年前的诗句让我们看到,梦从来不是虚幻的泡影,而是人类情感与期冀的独特表达。如今,当我们思考‘将梦赠予他人’,梦的意义更被赋予了全新的维度。”
设问式开头:“梦,是午夜时分脑海中奇幻的图景,是内心深处隐秘的渴望。我们每个人都在梦中编织着自己的故事,但若有一天,我们能够将梦赠予他人,这将会带来怎样的改变?” 通过提问引发读者兴趣,自然引出下文。
并列式结构:
分论点一:梦是个体精神世界的独白。以李清照的词作中梦境描写为例,阐述梦如何反映个人的情感与心境,体现梦在自我认知中的作用。
分论点二:梦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源泉。结合袁隆平“禾下乘凉梦” 的故事,论述个人梦想的分享如何激励他人,汇聚成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本文标题:2025年高考真题作文深度分析全国二卷高考作文写作讲解17页
链接地址:http://www.gwzjk.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89432.html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