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初高中衔接素养测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汉字变形表意的现象古已有之,大约肇始于变体字的产生。变体字是指通过改变某一个字的字形来表意的汉字。改变字形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增减笔画表意。如表示半木的“片”,取自“木”的篆文字形右半。二是改变字形方向表意。如表示不可之义的“叵”的字形是反写的“可”。这种变体字可以说是后人利用汉字变形来表意的雏形。
之后,后人在景观中增添变形后的汉字,以达到加强汉字艺术表现力和表达某种寓意的目的。例如,泰山上有一块摩崖刻石,刻着清光绪年间刘廷桂书写的“虫二”二字,是“风月”二字的变形,“虫”字由“风”字的繁体“風”省去声符“凡”而来,“二”字省掉了“月”字的外边轮廓,寓意“风月无边”。
汉字的结构由部件组合,横、竖、撇、点、折等笔画构成部件,部件与笔画的变化也会影响字义。例如,秦皇岛山海关牌匾上的“天下第一关”五个大字中,“第”字写作“第”,“第”在《说文》中被释为“草也”,《集韵》有“一曰卉木初生叶儿”,这里借用“第”来表达谦逊的态度。
在汉字发展演变几千年后的今天,我们仍能见到将汉字和图画紧密结合的景观变形字。例如,浙江杭州的城市形象标志就是“杭”字的变形。“杭”在上古也有航渡义,与“航”相通,后来专用“航”指乘船济渡,遂使“杭”“航”成为古今字。杭州的城市形象标志将航船、江南建筑的翘屋角、圆拱门等诸多标志性要素,融入书写笔画,突出了江南特色,赋予了“杭”字更为丰富的内涵,传递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底蕴。
——摘编自李璐、曹炜《景观汉字的变形表意》
材料二:
汉字对语言功能的超越还体现在通过字形常规样态的改变以传递特殊含义。汉字具有极强的可塑性,构件、笔画在二维平面上的放缩增减、重新组合,可以幻化出许多不同形态,这在网络语境中的应用格外广泛。构件的增减亦可展现汉字的超语言魅力。在艺术设计中,汉字形体的变异具有独特审美价值,也能表达特殊含义。
——摘编自李品《寓意于形,形神兼备——谈汉字对语言功能的超越》
材料三:
公共空间中的汉字是否准确、规范、优美,所使用的字体风格是否合适,事关全社会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必须引起重视。以丑为美、以怪为美的字体出现在公共空间,不但不能体现汉字之美,反而会降低全社会的审美水平,不利于大众汉字书写规范意识和审美趣味的培养,也会对青少年产生误导。《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确立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法定地位,并规定“公共服务行业以规范汉字为基本的服务用字”。当汉字被应用于出版、影视、媒体、展览、广告等面向社会公众的领域时,使用规范应该是基本要求,在网络空间也同样如此。公共空间中的汉字规范而优美,会在无形中营造美的氛围,提升大众的审美素养。
——摘编自张贺《以规范书写呈现汉字之美》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变体字是指通过改变字形来表意的汉字,汉字变形表意的现象就是源自于此。
B.为了加强汉字艺术表现力和表达某种寓意,刘廷桂在泰山刻上了“虫二”二字。
C.部件与笔画的变化会影响字义,如山海关牌匾上“第”字写作“苐”,意表谦虚。
D.汉字构件、笔画容易在二维平面放缩增减、重新组合,所以在网络语境应用广泛。
2.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书信常把“贤弟”写作“贤棣”,除同音相通外,也因《诗经·常棣》是歌咏兄弟友爱。
B.“每逢佳节‘月半’三斤”,视觉上横向拉宽了整字宽度,象征体型变宽,生动形象。
C.网友:“山东一秒入秋,‘灿东’一夜变‘汕东’”,借字形变化对应天气的变幻莫测。
D.苏轼《晚眺》用写得很长的“亭”字来表“长亭”义,“江”字一竖写弯曲表“曲江”义。
3.请结合材料,说明该如何辩证看待汉字的变形。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本文标题: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初高中衔接素养测试语文试题
链接地址:http://www.gwzjk.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90255.html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