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登泰山记》预习练9页

2025-07-25 09:35:59 121
联系客服提示-公文范文网-试题试卷网-慧文公文专家库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登泰山记》预习练9页

24-25高一上·上海徐汇·期末)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登泰山记

【清】姚鼐

①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②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③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蒲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④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⑤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圆。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⑥桐城姚鼐记。

1.第③段描写观赏日出,下列对其描写手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俯仰转换     B.动静相衬        C.时空推进        D.视听结合

2.下列关于姚鼐这篇游记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记游围绕作者活动循序推进,顺次移步换景,记事绘景详略得当。

B.记游借助描写泰山的自然景观、叙写其名胜古迹来感慨世道变迁。

C.游记语言简洁明快,句式长短结合,巧用比喻描绘泰山的时令特征。

D.姚鼐这篇游记体现了桐城派作品注重“义理、考据、辞章”的特点。

3.分析第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

【答案】

1.B    

2.B

3.内容上描写了泰山三多三少的特征,总写对泰山的印象,结构上描写了严冬雪厚,无动物活动等景象,与前文相呼应。

【导语】

文章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泰山的壮丽景色与登山的艰辛历程。开篇点明泰山的地理位置,继而详细记述了作者自京师出发,穿越风雪,攀登泰山的经过,展现了泰山的雄伟与壮美。描写日出景象,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将日出的绚丽与山峦的静谧巧妙融合。最后通过对泰山石刻的叙述,流露出对历史的追思与感慨。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表现手法的能力。

文中描写大风扬积雪击面,这是动态的描写;而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蒲数十立者,山也,这是静态的描写。因此文中运用了动静相衬的手法。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感慨世道变迁”错误。姚鼐的这篇游记主要是通过描写泰山的自然景观和名胜古迹来展现其壮丽景色,表达了对壮美山河的赞赏。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段作用的能力。

内容上:第⑤段综述泰山冬景的特点:石峰峻峭,青松苍劲,冰雪覆盖,众鸟飞绝。用凝练的语言把自己的游览所见归结为“三多”、“三少”、“三无”,体现泰山独特的地理风貌。

结构上:“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而雪与人膝齐”描写了严冬雪厚,无动物活动等景象,照应前文“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戛然而止,令人回味。

参考译文:

登泰山记

①泰山的南面,汶水向西流;它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济水。在那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是古长城。最高处的日观峰,在古长城南面十五里。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如果喜欢本篇内容,请赞赏鼓励哦!
尚未有人赏赞,赶紧来一个吧
查看更多>>
请选择打赏类型
¥0.01
¥1
¥365
¥188
¥99.99
¥66.6
¥52
¥6.66
¥6
赏赞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登泰山记》预习练9页

链接地址:http://www.gwzjk.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91059.html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

        0.03503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