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邢台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林如海死后是否有巨额家产留给林黛玉,自清代便是人们探讨的话题。涂瀛在《红楼梦论赞·红楼梦问答》中首提此说:“林黛玉葬父来归,数百万家资尽归贾氏。”
论者坚持认为林如海留下巨额遗产并流入贾府,依据主要有三:一是第七十二回贾琏说“这会子再发个三二百万的财就好了”,曰“再”说明有“初”,当初可发的三二百万之财只能来源于林如海遗产。二是第二十五回王熙凤指着贾宝玉向林黛玉道:“你瞧瞧,人物儿、门第配不上,根基配不上,家私配不上?那一点还玷辱了谁呢?”三是巡盐御史属肥缺,一定会积揽下大笔私财。其实,“再”有“如果”义,是常见义项,贾琏此语中完全可解释为“如果”,并不意味着有发过三二百万财的初次情况。王熙凤说贾宝玉在人物、门第、根基、家私方面能配得上林黛玉,这是婚配方面的常见提法,并不说明林黛玉也有大笔家私,特别是此处是说贾宝玉能配得上林黛玉,并未提林黛玉能配得上贾宝玉,“配得上”是单向度的,贾宝玉一定比林黛玉更好或不比其差,并不能反过来说明林黛玉不比贾宝玉差,就如第二十九回贾母所说贾宝玉的对象标准:“便是那家子穷,不过给他几两银子罢了。只是模样性格儿难得好的。”这种情况自然也属于贾宝玉能“配得上”对方。
至于认为林如海有巨额遗产,并且林黛玉可以继承至少一部分,从生活逻辑上是成立的——林如海即便从书中所写看,也不会是穷官,林家无论是户绝而林黛玉继承家产,还是按惯例从宗族立祀而为林黛玉预留嫁妆,林黛玉都会有一笔财产。但关键问题是如果写到了林家财产并由林黛玉继承,对小说情节特别是宝黛爱情、对林黛玉形象是有益还是有害?也就是说,艺术逻辑上是否讲得通,是否需要这样写?
林黛玉在贾府的生存状态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寄人篱下,二是孤高脱俗。两者是互相依存的,这又直接影响到其性格心理及命运结局。如果林黛玉拥有一笔较大的财富,显然就更有物质及自尊的底气,不会时刻敏感小性,不会无所依靠而只能沉溺到爱情及审美追求中,不会完全是“瘦泪病愁”的形象,不会有第四十四回中向宝钗倾诉的那些“金兰语”,一句话,不会有那个孤弱无助、伤感深情、惹人怜惜的林黛玉形象。这就意味着从艺术逻辑看,要维护作者所设定的林黛玉形象,就不能让她有大笔私财。
既然如此,那为何不写林如海是个小户穷官(比如秦业),而写其是书香门第、巡盐御史?大概有四方面原因:一是贾母出于对贾敏的钟爱,择婿时讲究大体的门当户对;二是为林黛玉出众的才学、修养提供必要的成长环境;三是有资格和机会请贾雨村为西席,从而串联起相关情节;四是曹雪芹先祖曾任此职,为怀念而写人。上述第二、三点都是出于艺术逻辑考量。
那么,有没有可能既按生活逻辑让林如海留下大笔遗产,又考虑艺术逻辑而让林黛玉不知有此遗产?也就是如前述一些学者所言那样,贾府接受了林家遗产,而未告诉林黛玉。这样写会带来另外的问题:若贾府向林黛玉隐瞒了大笔私财,显然降低了贾府这个尚处于鲜花着锦、烈火烹油时期的百年旺族的品质格局,特别是如果贾府擅自将遗产用于修建大观园,肯定会制造林黛玉和贾府的矛盾,甚至是法律纠纷,这将直接影响现有的情节进程。实际上按书中所写,林黛玉是以一种彻底的寄人篱下的心态生活的,她自己从未意识到有一笔私有财富,贾府也从未表现出按接受了林家一大笔私财的方式去安排林黛玉的生活,其所有的待遇,都是基于亲缘关系特别是贾母的疼爱。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本文标题:河北省邢台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链接地址:http://www.gwzjk.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92483.html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