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的作文总是在42-47分徘徊,我们常谈议论文要“刻意训练”,但训练的方向若错了,便是南辕北辙,永远达不到二类文的标准。审视你们的作文,是不是:“先有结论,再找例证”?正如语言学大家王力先生一针见血指出的:“最忌讳的就是先有结论,然后找例证。” 很不幸,这正是我们许多同学正在做的。
“三类四类议论文”的思路:
1. 从材料提炼一个(往往是简单化、标签化的)中心论点;
2. 搭配几个看似相关、实则可能经不起推敲的分论点;
3. 搜肠刮肚寻找“名人名言”和“典型事例”来“填充”这些分论点;
4. 在例子和名言后,加上一两句极其简略、甚至与论点脱节的分析(或直接省略分析),便宣告完成。
这样的文章能得到二类卷(48+)以上的分数吗?
为何说这样的“议论文”无法得到高分?原因有三:
1. 主观先行,论证沦为“装饰”:你不是在探索问题、寻求真理,而是在为未经深思熟虑的观点寻找“佐证”。你像一个有倾向性的律师,只挑选对己方有利的“证据”,而对反例或复杂因素视而不见。这必然导致论证的片面性、选择性甚至虚假性。
2. 思维缺席,逻辑链条缺失:核心的思考过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论证观点、回应质疑——被极大简化和跳过。例子和名言成了主角,而真正连接观点与论据、构建论证逻辑的分析说理(即你的思考)却严重不足甚至缺失。文章缺乏内在的推演力量。
3. 难以触及深层,分数必然受限:这种缺乏独立审辨和严密论证的文章,往往流于肤浅和套路化,难以展现思想的深度、广度和思辨的锋芒。它无法真正说服理性读者,自然难以突破二类文(上等分数)的天花板。
写一篇好的议论文,本质上是在进行一场微型的“研究”与“说理”。它的正确逻辑应该是:
1. 始于“问题”而非“结论”:面对作文题目(尤其是任务驱动作文提供的具体情境、问题或争议),首先应将其视为一个需要探究的真问题。带着好奇与审慎去理解问题的内涵、背景、核心矛盾、隐含的价值观冲突等。
2. 重在“审辨”与“探索”:在材料允许的范围内(高考作文尤其强调“结合材料”),选择你最有把握、最能激发思考的角度切入。这不是预设结论,而是确定探究的方向。然后,运用你的知识和理性,深入分析:拆解概念、辨析关系、追溯因果、评估影响、权衡利弊、思考解决方案……这个过程充满思辨和不确定性,你需要不断质疑、调整、深化。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本文标题:高中议论文为什么总达不到二类以上?9512字
链接地址:http://www.gwzjk.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93406.html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