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说明:来稿请用附件发送,并在邮箱主题中注明“案例评析”字样。稿件中请随附具体通联方式(姓名、电话、单位名称、详细地址、邮编、邮箱等),便于编辑后期与您联系。如有疑问请实名加QQ群:431901809咨询。声明:本刊案例评析栏目用来征集评议的案例原文,因涉及作者个人隐私,如果尚未正式刊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于任何网络载体,比如个人博客、论坛发帖等。如已转载,请及时删除,谢谢!那一年我教高一。班上有一个叫静的女生,学期初和她谈话的时候,我意外得知:她妈妈在她两岁的时候离家至今未归,爸爸长期在外打零工,她跟着年迈的爷爷奶奶在农村生活。我发现静特别文静,少言寡语,经常让人忽略她的存在,但可贵的是她的各科成绩还能保持在班级中游。 也许我们很难走进一个多年留守、长期缺失母爱的女孩子的内心,但静不是这样,我发现点点滴滴的关心和鼓励,她的脸上渐渐就有了笑容,比以前开朗多了,学习也更努力了。后来很长时间,每当和其他孩子谈话时,我总会以静为切入点。没多久,班上的几个问题学生改变了很多,班里的学习氛围也好了很多。我很高兴,感觉自己做了一件两全其美的事情。 随后,我发现静也变了:她不是以前那个开朗乐观的孩子,好像有什么心事。我很纳闷:家庭的不幸都没有击垮她,又是什么原因能令她闷闷不乐呢? 我还没来得及找静了解情况,突然有一天,静居然主动要和我谈谈,这让我始料不及,看来她是早有这个想法了。我把她请进了办公室,面对面地和她坐下。她的脸色看起来是有些憔悴,特别是双眼,黯淡无光。我吃惊地问她,家里是不是有什么事情。没想到静立马眼圈发红,一瞬间满眼是泪。我一边追问怎么回事,一边忙不迭地给她递纸巾。 稍微平静之后,静开始和我哭诉:班里的同学大都知道自己的家庭情况了,有的在背后议论纷纷,说三道四;有的则是同情可怜她,偷偷往她桌洞里放很多小零食,甚至还有零花钱。无论是不经意间的议论还是善意的帮助,她都感觉自己完全没有了隐私,没有了曾经的自信,甚至没有安全感,成为名副其实的“弱者”,赤裸裸地曝光在同学们面前,这种伤害让她又失去了安全感,回到了不忍回首的过去。 我听后又惊又悔:原来的两全其美,现在看来是两败俱伤。班上的孩子喜欢窥探静的隐私,其实是为了向别人炫耀自己“知道得比别人更多”而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并没有所谓的恶意。此时,我担心邻班甚至同年级同学还会继续把这事无限“发酵”。当下之急,要马上扭转由此带来的负面现象,更重要的还应该赶紧想办法最大程度弥补女孩子心灵上的创伤。当我束手无策地征求静的意见之时,静却坦然大方地对我说,还是和同学们说开吧,她已经有这个心理准备了。 既然千呼万唤“已”出来,再抱“琵琶”又何须遮面?!当初我以静为切入口,暴露了她的隐私;那么现如今我就继续反其意而行之,也许破釜沉舟、背水一战就是最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刻不容缓,我和静赶紧“备课”,商量着召开了一次班会。首先,我和同学们分享了一个青春期女孩自立自强的励志故事,很多女孩子都是泪眼婆娑;其次,请静为同学们做了“如何尊重别人隐私”的报告,大家都听得很认真,因为对孩子来说,这毕竟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最后一个环节,请同学们围绕故事、根据静的报告进行交流和探讨。我发现大家都陷入了不同程度的沉思,一场风波就这样慢慢平息了。事后我想:静的成长轨迹缺失母爱,爷爷奶奶和父亲的爱或许不足以弥补这一点,是我曾经给静足够的安全感和满满的自信,打开了她的心门,但也给静造成了二次伤害。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之后我和学生谈话时,特别警惕这一点。当班主任的我们,应该时时且行且思,且思且行。(山东省文登第一中学 丛向丽)请针对以上案例进行写作,表达自己的看法,或写出自己的相关经验,提出意见和建议。
案例评析栏目具有特殊性,整个流程如下:发布征稿案例→征集评议文章→公布审稿结果→案例和评析稿一起发表。
此处评析稿件请一律发指定邮箱,不通过在线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