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言文字运用
(2024·四川成都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农历是我国传统的历法,相传创始于夏代,故又叫夏历。它是阴阳合历,平年12个月,闰年13个月,19年7闰。又据太阳年分为24个节气,便于农事。古人还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搭配纪年,60年为一甲子,周而复始。( )是说干支不能搞错,形容办事认真,丝毫不含糊。我国古代天文学家为了制定历法,指导农事,经常观察日月星辰。古人观测日影的工具叫“土圭”。由于人们把自然现象看成是神秘难测的东西,因而连测日的土圭也受到敬重,成语奉为圭臬中“圭臬”是古代测量日影的标杆,后这个成语指把某些言论或事物奉为准则。
成语“食不二味”表示饮食节俭,“食不厌精”表示饮食讲究,“羊踏菜园”表示偶食荤腥,“浆酒霍肉”表示饮食奢侈,“杀鸡为黍”表示殷勤待客等,都不同程度地蕴含着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信息。鼎,是我国古代炊器,又是盛熟牲的器具。它多用青铜或陶土制成,盛行于商周。一般都是圆鼎,两耳三足。相传夏禹曾铸九鼎,象征九州,夏、商、周三代均奉为传国之宝。我国政府赠送给联合国“世纪宝鼎”,并显示中华民族的灿烂历史和文化。
成语拂袖而去、袍笏登场、被褐藏辉、长袖善舞、荆钗布裙、金钗换酒、巾帼英雄等,又都跟汉民族服饰文化有关。丝绸在我国很早就是制作服装的材料,随着丝织工艺的不断发展,出现了“绫”“罗”“绸”“缎”“纨”“绢”等多种蚕丝制品,于是就有了“绫罗绸缎”这个成语,它泛指精美的丝织品或用精美丝织品制成的服装。丝绸服装只有富贵人家才穿得起,所以又有称富家子弟为“纨绔子弟”的成语。一般平民百姓的服装多为“葛巾布袍”“短褐穿结”“葛巾野服”。通过上述成语,我们便可以了解着装差异反映出的贫富差别。我国古人的服饰不仅有多样的材质、丰富的装饰、繁复的身份区别标志, 。“颠倒衣裳”这个成语反映的就是这一方面的内容。“衣裳”这个词在现代汉语里表示衣服,不分上下,然而在古代却很有讲究,一般来说,古人称上衣为衣,下衣为裳,如果把上衣下裳颠倒了穿,就会不合礼制。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本文标题: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第8练 语言文字运用+文言语段+古代诗歌阅读6页
链接地址:http://www.gwzjk.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79784.html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