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乡土中国·维系着私人的道德》语段阅读10页

2025-07-13 16:13:41 122
联系客服提示-公文范文网-试题试卷网-慧文公文专家库

高中语文《乡土中国·维系着私人的道德》语段阅读10页

21-22高一上·江苏苏州·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维系着私人的道德(节选)

费孝通

①中国乡土社会的基层机构是一种我所谓“”,是一个“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这种格局和现代西洋的“团体格局”是不同的。这种结构很可能是从初民民族的“部落”形态中传下来的。部落形态在游牧经济中很显著的是“团体格局”的。生活相倚赖的一群人不能单独地、零散地在山林里求生。可是在一个安居的乡土社会,每个人可以在土地上自食其力地生活时,只在偶然的和临时的非常状态下才感觉到伙伴的需要。在他们,和别人发生关系是后起和次要的,而且他们在不同的场合下需要着不同程度的结合,并不显著地需要一个经常的和广被的团体。

②。。。。从社会观点说,道德是社会对个人的制裁力,使他们合于规定下的形式行事,用以维持该社会的生存和绵续。

③在“团体格局”中,道德的基本观念建筑在团体和个人的关系上。我们如果要了解西洋的“团体格局”社会中的道德体系,决不能离开他们的宗教观念的。在象征着团体的神的观念下,有着两个重要的派生观念:一是每个个人在神前的平等,一是神对每个个人的公道。上帝是在冥冥之中,正象征团体无形的实在;但是在执行团体的意志时,还得有人来代理。执行上帝意志的牧师是“代理者”,执行团体权力的官吏也是“代理者”,而不是神或团体的本身。这上帝和牧师、国家和政府的分别是不容混淆的。

④神对每个个人是公道的,是一视同仁的,是爱的;如果代理者违反了这些“不证自明的真理”,代理者就失去了代理的资格。团体格局的道德体系中于是发生了权利的概念。人对人得互相尊重(1),团体对个人也必须保障这些个人的权利,防止团体代理人滥用(2),于是发生了宪法。宪法观念是和西洋公务观念相配合的。国家可以要求人民的服务,但是国家也得保证不侵害人民的(3),在公道和爱护的范围内行使(4)。

⑤我说了不少关于“团体格局”中道德体系的话,目的是在陪衬出中国乡土社会格局中道德体系的特点来。从它们的差别上看去,很多地方是刚刚相反的。在以自己作中心的社会关系网络中,最主要的自然是“克己复礼”“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⑥从己向外推以构成的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每根绳子被一种道德要素维持着。社会范围是从“己”推出去的,而推的过程里有着各种路线,最基本的是亲属:亲子和同胞,相配的道德要素是孝和悌。“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向另一路线推是朋友,相配的是忠信。“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孔子曾总结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⑦在这里我得一提这比较复杂的观念“仁”。依我以上所说的,在乡土基本格局中并没有一个超乎私人关系的道德观念,这种超己的观念必须在团体格局中才能发生。但是孔子却常常提到那个仁字。论语中对于仁字的解释最多,但是也最难捉摸。一方面他一再地要给仁字明白的解释,而另一方面却又有“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孔子屡次对于这种道德要素“欲说还止”。

⑧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⑨孔子的困难是在“团体”组合并不坚强的中国乡土社会中并不容易具体地指出一个笼罩性的道德观念来。仁这个观念只是逻辑上的总合,一切私人关系中道德要素的共相,但是因为在社会形态中综合私人关系的“团体”的缺乏具体性,只有一个广被的“天下归仁”的天下,这个和“天下”相配的“仁”也不能比“天下”观念更为清晰。所以凡是要具体说明时,还得回到那些私人关系中的道德要素。正等于要说明“天下”时,还得回到“父子、昆弟、朋友”这些具体的伦常关系。不但在我们传统道德系统中没有一个像基督教里那种“爱”的观念——不分差序的兼爱;而且我们也很不容易找到个人对于团体的道德要素。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如果喜欢本篇内容,请赞赏鼓励哦!
尚未有人赏赞,赶紧来一个吧
查看更多>>
请选择打赏类型
¥0.01
¥1
¥365
¥188
¥99.99
¥66.6
¥52
¥6.66
¥6
赏赞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高中语文《乡土中国·维系着私人的道德》语段阅读10页

链接地址:http://www.gwzjk.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90254.html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

        0.037947s